
古代兵器之一種。《晉書·石鑒載記》:“ 石琨 及 張舉 、 王朗 率衆七萬伐 鄴 , 石閔 率騎千餘,距之城北。 閔 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斬級三千。”《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六年》:“ 閔 操兩刃矛,馳騎擊之。” 胡三省 注:“兩刃矛者,鋏之兩旁皆利其刃。”
“兩刃矛”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字面與引申義綜合理解:
一、字面含義(古代兵器)
指古代一種雙刃長柄武器,兩側均有鋒刃,兼具刺擊與劈砍功能。曆史文獻如《晉書·石鑒載記》記載,後趙将領石闵(冉闵)曾持此武器作戰,能“應鋒摧潰”。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描述其結構為“鋏之兩旁皆利其刃”。
二、引申含義(成語比喻)
比喻事物具有兩面性,既有利也有弊。例如政策可能促進經濟卻破壞環境,技術發展帶來便利卻引發倫理問題等。該用法強調需全面權衡利弊,避免片面看待問題。
三、使用場景
四、權威性說明
高權威來源(如、4)均驗證了兵器本義與比喻義,而低權威網頁(如2、6)僅補充了部分字面解釋。建議優先參考古籍記載及權威詞典釋義。
《兩刃矛》是一個成語,意指一件事物或某種情況,既有正面的好處和積極的效果,同時也存在着負面的壞處和消極的影響。可以說,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一種雙重性或兩面性。
《兩刃矛》的部首是“矛”,全稱是“戈矛部”,屬于兵器類的部首;筆畫數為24畫。
《兩刃矛》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一篇中,原句是:“為虎作伥,為将作矛”。後人将其中的“為将作矛”解釋為“為将而又作矛”或“為将即作矛”,即為一個人既能為将帥統兵打仗,又能打造兵器矛,形容其才能多面,有兩重技能。
在繁體字中,《兩刃矛》成為《兩刃戟》。
在古時候,矛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中的“矛”字為例,其構造為“冖”(頭蓋骨)上面坐着“纟”(絲)和一把“戈”字,表示一種長兵器形狀。而“兩刃矛”中的“刃”指的是矛的兩個刀刃。
1. 在這場改革中,我們必須要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兩刃矛”的風險。
2. 雖然這項政策在短期内帶來了經濟增長,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兩刃矛”的問題。
組詞:雙刃劍、兩面派、兩可
近義詞:得而複失、得失參半
反義詞:一刀兩斷、一舉兩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