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ta;the least bit] 兩個很小的計量單位,極言數量之小
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1).毫與厘的并稱。泛指長度、尺寸。 唐 柳宗元 《梓人傳》:“計其毫釐,而構大廈。”
(2).指氈毯之類毛織物。《敦煌曲子詞·<長相思>之三》:“作客在江西,得病卧毫釐。”
(3).比喻極微細。毫、釐均是微小的量度單位。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官高勢重,力足拔才,而不能發毫釐之片言,進益時之翹俊也。”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近代諸儒以道學相高尚,論古人毫釐必計。” 清 趙翼 《贈寫照沉照》詩:“寫照乃以人為的,毫釐差輒謬千裡。” 瞿秋白 《餓鄉紀程》八:“工業品卻應有盡有,形式上看來和‘西洋’貨無毫厘差别。”
毫厘是漢語中表示極微小量的複合量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與量值定位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毫"為十進制單位,1毫=0.001尺;"厘"則為1厘=0.01尺,二者組合後構成"毫厘"這一複合量詞,特指長度單位中千分之一級别的細微差值。該詞常見于強調精确度的語境,如工程測量、工藝制作等領域。
引申義與語用特征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毫厘"在引申用法中多作比喻義,表示事物間難以察覺的微小差别,常與否定詞連用構成"毫厘不差""毫厘不爽"等固定表達,體現漢語追求精準性的語言特點。例如:"這兩件文物雖外形相似,紋飾細節卻存在毫厘之别"。
成語典故與曆史溯源
漢典(zdic.net)收錄的"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成語,源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生動诠釋了微小誤差可能導緻重大失誤的哲理。該典故被《漢書·司馬遷傳》沿用後,使"毫厘"成為中華文化中警示慎微的典型意象。
相關詞語體系
在權威辭書《辭海》(第七版)中,"毫厘"與"锱铢""絲毫"構成近義詞組,但存在程度差異:"锱铢"側重重量單位(1锱=6铢),"絲毫"則源自蠶絲計量,而"毫厘"始終保持着明确的十進制量值特征,這種精确性使其成為法律文書、科技文獻的常用術語。
文化認知維度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量詞研究》顯示,作為古代度量衡體系遺存,"毫厘"的持續使用印證了中華文明對精細度的執着追求。其構詞邏輯(毫+厘)遵循漢語量詞組合的遞進規則,符合"大數冠小數前"的漢語數量表達規律。
“毫厘”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極小的數量或細微的差别。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毫”和“厘”均為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1厘=10毫,1分=10厘(部分文獻定義略有不同)。兩者并稱時,表示極微小的長度或數量,如“不差毫厘”。
比喻細微差别
“毫厘”常用于強調事物間極小的差距可能引發巨大後果。例如:
表達精确性
如“毫厘不爽”形容分毫不差,常見于對測量、計算等嚴謹場景的描述。
部分文獻提到“毫厘”在古代可指毛織物,但此用法現代已罕見。核心含義仍聚焦于“極小量”的抽象概念。
白練裙襃化邊客炳燭夜遊裨屬慘暗殘本草灰草具曹伍車欄趁職充課稠度大解黕點道謝打鐵鬥侃鬥折斷長補短方羊耕紡勾陳詭數龜組撝讓蛟蛇介詞戒警驚弦之鳥兢戰金貨圹壠藍菜龍骧虎步盧胡木椎撲抶釺栅敲彈全部睿聰山環山回路轉蛇無頭而不行豕膏說公案私曆肆宥嵩室松梯陶甓緰此佗時威刑肅物微約洿染下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