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ta;the least bit] 兩個很小的計量單位,極言數量之小
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1).毫與厘的并稱。泛指長度、尺寸。 唐 柳宗元 《梓人傳》:“計其毫釐,而構大廈。”
(2).指氈毯之類毛織物。《敦煌曲子詞·<長相思>之三》:“作客在江西,得病卧毫釐。”
(3).比喻極微細。毫、釐均是微小的量度單位。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官高勢重,力足拔才,而不能發毫釐之片言,進益時之翹俊也。”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近代諸儒以道學相高尚,論古人毫釐必計。” 清 趙翼 《贈寫照沉照》詩:“寫照乃以人為的,毫釐差輒謬千裡。” 瞿秋白 《餓鄉紀程》八:“工業品卻應有盡有,形式上看來和‘西洋’貨無毫厘差别。”
“毫厘”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極小的數量或細微的差别。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毫”和“厘”均為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1厘=10毫,1分=10厘(部分文獻定義略有不同)。兩者并稱時,表示極微小的長度或數量,如“不差毫厘”。
比喻細微差别
“毫厘”常用于強調事物間極小的差距可能引發巨大後果。例如:
表達精确性
如“毫厘不爽”形容分毫不差,常見于對測量、計算等嚴謹場景的描述。
部分文獻提到“毫厘”在古代可指毛織物,但此用法現代已罕見。核心含義仍聚焦于“極小量”的抽象概念。
毫厘(háo lí)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極其微小的量或差距,可作為單位來表示十分細小的分量。
毫厘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毛和廠,其中毛作為上部部首;毫厘詞的總筆畫數為15畫,其中毛部4畫,廠部11畫。
毫厘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大匠》一書中,用來描述工程測量中的微小差距和偏差。後來,這個詞逐漸衍生出來,用來表示非常細小的度量單位。
在繁體字中,毫厘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毫厘在古代的寫法為「毛厘」,字形相對簡單,整個字呈現較為方正的形狀。
1. 他隻打了毫厘之差,便錯過了冠軍。
2. 這項技術能夠精确到毫厘的程度。
毫厘主要用作衡量極小量或量的單位,常和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例如:毫厘鱗差、毫厘不爽、毫厘之差。
毫厘的近義詞包括微米、細微、微小。
毫厘的反義詞包括宏萬、廣大、巨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