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清 對中央各部長官 如尚書、侍郎等 的通稱,因在各衙署大堂上辦公而得名。“堂官”對“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獨立機構的長官,如知縣、知府等,亦可稱“堂官”。 明 高拱 《辨名分疏》:“近年以來,屬官不奉堂官約束。” 清 龔自珍 《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是皇上尚不欲堂官之全赴園也,況司官哉!堂官直日耳,司員自有其坐辦之事,直日何預于四司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我在京的時候,曾上過一個條陳給堂官。”
(2).見“ 堂倌 ”。
“堂官”是明清時期的官職術語,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指中央及地方衙署的長官,如尚書、侍郎、知府、知縣等。因其在衙署大堂處理公務而得名。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刑部堂官”,即指刑部的主官。
職權範圍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将“堂官”引申為“職位高但實權有限”的官員,強調其名義地位與實際權力的落差。例如,清代龔自珍在《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中提及堂官職權受限的情形。
注意區分
需避免與“堂倌”(舊時指飯館、茶館的服務人員)混淆,二者發音相同但含義迥異。
總結來看,“堂官”主要用于明清官制語境,既涵蓋中央與地方主官,也隱含權責關系的複雜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職官志》或清代典章制度文獻。
堂官是指在某一堂屋中擔任官職的人,也可以指在某一堂屋中擔任官職的機構。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特定的官員或官職。
堂官的拆分部首是“土”和“宀”,其中“土”是指相關詞義的共同部首,“宀”表示與官職相關。
堂官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堂官這個詞來源于傳統的官場文化,古代官署中的各種職位和機構常常以屋子或房間的名稱來表示。比如堂、院、廳、府等都可以用來指代官署的不同層級或部門。
堂官的繁體字為「廳官」。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堂官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廳官」。
1. 這個地方的堂官負責人很有威望和實力。
2. 堂官的職責是管理和監督屬下官員的工作。
堂官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堂官職位
2. 堂官制度
3. 堂官體制
堂官的近義詞有:堂員、堂吏。
堂官的反義詞是非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