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堂官的意思、堂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堂官的解釋

(1). 明 清 對中央各部長官 如尚書、侍郎等 的通稱,因在各衙署大堂上辦公而得名。“堂官”對“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獨立機構的長官,如知縣、知府等,亦可稱“堂官”。 明 高拱 《辨名分疏》:“近年以來,屬官不奉堂官約束。” 清 龔自珍 《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是皇上尚不欲堂官之全赴園也,況司官哉!堂官直日耳,司員自有其坐辦之事,直日何預于四司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我在京的時候,曾上過一個條陳給堂官。”

(2).見“ 堂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堂官"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及權威引用如下:


一、古代官制中的核心含義

指明清時期中央各衙門的主官,因其在衙署大堂辦公、統領事務而得名:

  1. 職權範圍

    特指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及都察院等中央機構的長官,如尚書、侍郎等。他們直接對皇帝負責,統管部門政務,與分管具體事務的"司官"(郎中、員外郎等)相對。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卷,第245頁。[查看來源

  2. 職能特征

    堂官需主持衙署大堂的公務裁決,籤署重要文書,故稱"堂上官"。清代文獻如《清史稿·職官志》明确記載:"各部尚書、侍郎,通稱堂官。"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第521頁。[查看來源


二、現代方言中的延伸用法

在部分方言(如吳語區)中保留古義,代指機構或店鋪的負責人:

  1. 語義演變

    詞義由"衙門主官"泛化為"主管人員",常見于近代文學作品。例如《官場現形記》第三回:"掌櫃的稱為堂官,主管店内事務。"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卷,第3878頁。[查看來源


綜上所述

堂官的核心定義聚焦于古代官制中的部門主官(如尚書、侍郎),其命名源于"大堂理事"的職權特征;方言中引申為機構主管,屬古義的民間沿用。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堂官”是明清時期的官職術語,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中央及地方衙署的長官,如尚書、侍郎、知府、知縣等。因其在衙署大堂處理公務而得名。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刑部堂官”,即指刑部的主官。

  2. 職權範圍

    • 中央機構: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的長官均稱“堂官”,如尚書為正職,侍郎為副職。
    • 地方機構:獨立于中央的衙門(如知府、知縣)長官也可稱堂官,與“司官”(部門屬官)相對。
  3.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将“堂官”引申為“職位高但實權有限”的官員,強調其名義地位與實際權力的落差。例如,清代龔自珍在《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中提及堂官職權受限的情形。

  4. 注意區分
    需避免與“堂倌”(舊時指飯館、茶館的服務人員)混淆,二者發音相同但含義迥異。

總結來看,“堂官”主要用于明清官制語境,既涵蓋中央與地方主官,也隱含權責關系的複雜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職官志》或清代典章制度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北堂書鈔邊廪兵燼不知所言裁決成王敗寇癡漢赤律律翠羽蓋達信調取第一炮東歪西倒短短獨舂房地産狒狒幹步槁悴跟前觥盞乖邪氦氖激光器黑矟公後幅荒梗礁灘驚憐津沫酒漿跼步寬息枯守蠟撚老幼裂絕曆任鸾彜鹵舄碼口髦峤毛澤美芹逆天違理盤點疲陋破蒸籠不盛氣人民沙刼樹蔭态度天惠天男庭臯挺茂投閣相死小婦人小靥謝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