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畫衣冠 ”。《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永念畫冠,緬追刑厝。” 李善 注引《墨子》:“畫衣冠,異章服,謂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陳書·宣帝紀》:“畫冠弗犯,革此澆風,孥戮是蹈,化於薄俗。”
“畫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à guān,與“畫衣冠”同義,指古代象征刑罰的一種特殊懲戒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畫冠”源于上古時期的“象刑”制度,即通過讓犯人穿戴帶有特殊标志的衣冠來替代肉體刑罰,以此達到懲戒和警示作用。這種制度體現了古代法律思想中的象征性與道德教化特征。
“畫冠”反映了古代社會治理中注重“以德代刑”的理念,通過象征性懲戒減少實際刑罰的嚴酷性,同時強化道德約束。這種制度雖未廣泛沿用,但成為後世研究上古法律思想的重要參考。
“畫冠”是古代象刑的實踐形式之一,其核心是通過服飾标記實現懲戒功能。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考據,可參考《墨子》《文選》等古籍。
《畫冠》是一個成語,意為在作畫或書法時,用墨代替顔料,即隻使用黑色描繪,不加其他鮮豔的顔色。這個成語形象地表示了用簡單的手法勾勒出豐富的意境,追求大美中的簡約之美。
《畫冠》的部首是冖,表示在作畫時使用的冠形筆。
《畫冠》共有9個筆畫。
《畫冠》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劇作中,成為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成語。
《畫冠》的繁體寫法為「畫冠」。
在古代,「畫冠」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的畫風獨特,筆墨間隱含着《畫冠》的意境。
畫境、畫風、畫意、畫技、畫法
留白、拙劣、樸素、素描
鮮豔、絢麗、花哨、五彩斑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