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捉敌人。 唐 戎昱 《从军行》:“擒生 黑山 北,杀敌黄云西。” 唐 张仲素 《塞下曲》之三:“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 楼兰 报国恩。” 清 吴伟业 《雪中遇猎》诗:“少年家住 贺兰山 ,磧里擒生夜往还。”
擒生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军事色彩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活捉敌方人员作为俘虏”。该词由“擒”(捕捉)与“生”(活体)两个语素构成,最早见于唐代军事文献,如《旧唐书·范希朝传》记载:“率师伐镇,擒生戮愆,屡有功”。在宋代《资治通鉴》中也有“每战不擒生口,专枭悍帅”的用例。
从语义演变分析,该词包含三层内涵:其一强调俘获行为的主动性,《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战斗中刻意保留敌人生存状态的擒获”;其二特指军事对抗中的战术动作,《中国古代军事辞典》将其与“斩首”并列,作为古代战果统计的两大指标;其三隐含有获取情报的延伸功能,明代《武备志》提及“擒生问讯,乃知敌情虚实”。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和军事史专题论述中。近义词“俘获”“生擒”虽语义相近,但“擒生”更侧重古代战争语境下的专业表述。当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该词“常见于唐宋兵书及战事记录”。
参考资料:
《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中国古代军事辞典》军事科学出版社
《武备志校注》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擒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这是该词最常见的用法,指在战场上捕获敌方活口,常见于古代军事语境。其核心意义强调“生擒”而非击杀,常用于体现作战策略或将领能力。
特指西夏(1038-1227年)的一支特殊部队,主要职责为掳掠人口,规模达十万人。该用法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属于专有军事术语。
类型 | 语境 | 示例 |
---|---|---|
动词 | 军事/文学 | “磧里擒生夜往还”(吴伟业诗) |
名词 | 西夏史研究 | “擒生军为西夏掳掠部队” |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文学作品中多取动词用法,历史文献则需注意专指西夏军队的情况。
矮笃笃瘢痍便携式朝座宠惠捶击逴覆刺绣蹙尘调干刁诈第二地衣植物端甫断酒独辟附倚好言后脊梁活便荐居夹助旧志涓子谲狡絶壤开阔眼界客地口慧勒勋龙口録纪率俗难兄难弟内制农具迫切陈词千卫青镂七窝八代人心所归散话三薕三拳两脚师匠首端守阙抱残耍子纾祸水老鼠宿达岁蚀退惰徒涉危言高论下定义憸薄喜都都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