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經所說“十八地獄”之一。用以烹罪人。 唐 顧況 《歸陽蕭寺有丁行者》詩:“此輩之死後,鑊湯所熬煎。”《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抛在鑊湯爐炭内,鐵叉攪轉問根由。”
(2).喻水深火熱的處境。 宋 曾季狸 《艇齋詩話》:“有一僕曰 詹榮 ,亦 撫 人……一日,因打木魚先悟道,作頌雲:‘木魚元來無肚腸,聲聲喚我出鑊湯。’”
“镬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佛教概念
指佛經中“十八地獄”之一,用于烹煮罪人。根據典籍記載,惡業深重者死後會堕入此地獄,承受沸水煎熬之苦。
比喻意義
引申為“水深火熱的極端困境”,如《敦煌變文集》描述的“抛在鑊湯爐炭内”,即用镬湯象征苦難處境。
現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極端痛苦,例如:“戰亂中的百姓如同身處镬湯。”
更多信息可查看、3中關于佛教地獄體系及古典文獻的引述。
《镬湯》是一個成語,意為炒菜時放入各種原料攪拌烹煮的過程,也用于比喻混雜雜亂的事物或熱鬧喧嚣的場面。
《镬湯》可以拆分成“钅”、“尤”、“氵”和“口”,拆分成四個部首。
根據字的結構,可以知道《镬湯》總共有21畫。
《镬湯》最早見于明代李時中的《廣漳縣志·物産》。镬是一種鍋具,用于炊事烹煮。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炒菜時放入各種原料攪拌烹煮的過程,以及喧嚣熱鬧的場面。
《镬湯》的繁體字為「鑊湯」。
在古時候,镬的寫法較為複雜,為「釜」字加上「匕」字底,表示用匕字挖動釜中物品的動作。
1. 這個書市真是個《镬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2. 這部電影真是如《镬湯》一般混亂,劇情雜亂無章,毫無邏輯。
- 镬炒:用镬炒菜。
- 湯:指炖煮的食物。
- 盛湯:倒滿碗或杯子。
1. 炒亂:比喻事物混亂、紛亂。
2. 喧鬧:形容聲音嘈雜、熱鬧。
1. 靜谧:形容安靜、平和。
2. 固定:表示整齊、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