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rich and generous] 不豐厚,不富足。古代用作謙詞
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1).不善。《儀禮·士昏禮》:“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諸禰廟,辭無不腆。” 鄭玄 注:“腆,善也。”《魏書·桓玄傳》:“豎子 桓玄 ,故大司馬不腆之息,少懷狡惡,長而不悛。”
(2).謙詞。不豐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杜預 注:“腆,厚也。” 宋 蘇轼 《謝求婚啟》:“恭馳不腆之币,永結無窮之歡。”《好逑傳》第十三回:“今 過老先生 萬不得已,隻得親修尺楮:具不腆之儀,以代斧柯。”
(3).謙詞。猶言淺薄。 唐 柳宗元 《送蕭鍊登第後南歸序》:“僕不腆,見邀為序。狂夫之言非所以志君子也,自達而已。” 宋 秦觀 《上呂晦叔書》:“某丘墓之邑實隸麾下,是以輒忘賤陋,取其不腆之文,録在異卷,贄諸下執事。”
“不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作謙辭,具體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不腆(拼音:bù tiǎn)指“不豐厚、不富足”,常用于自謙場合,如描述禮物微薄或條件有限。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此處是鄭國使者以“不腆”謙稱本國招待不周。
“不腆”的核心含義是謙遜表達“不足”,既可指物質上的微薄,也可引申為品德、才能的謙稱。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常見于古籍與禮儀場合。
《不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不寬敞、不寬闊的意思,形容狹窄、狹小。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空間、面積等方面的狹小。
《不腆》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夂”和“月”,其中“夂”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行走的足迹”,而“月”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肉體”。整個漢字《不腆》共有8個筆畫。
《不腆》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一個方言詞,原本用來形容狹小的房舍或空間。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不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不腆」并不是現在的标準字形,古代寫法中有些變種。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寫作「」和「離」。這是因為漢字的形态經曆了演變和變體,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書寫形式。
1. 這個房間真是不腆,隻能容納下一個人。
2. 這條小巷子太不腆了,隻能讓一個人通過。
3. 這座山洞又黑又不腆,進去非常困難。
1. 狹腆:形容狹小的地方。
2. 不腆之地:形容狹窄、局促的地方。
3. 腆裕:形容寬敞、寬闊的地方。
近義詞:狹小、狹窄、狹隘
反義詞:寬敞、寬闊、廣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