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啍的意思、口啍的詳細解釋
口啍的解釋
指心口不一的人。《荀子·哀公》:“ 魯哀公 問於 孔子 曰:‘請問取人。’ 孔子 對曰:‘……無取口啍。’” 楊倞 注:“啍與諄同。口諄,謂口教誨,心無誠實者。”
詞語分解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啍的解釋 啍 ū 話多。 健壯的樣子。 啍 ū 〔啍啍〕沉重緩慢的樣子,如“大車啍啍。” 啍 ā 愚笨的樣子。 啍 ǐ 戲言。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口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口啍(kǒu tūn)指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緻的人,常形容人表面上言辭懇切或喧嘩,但内心缺乏真誠。
詳細釋義
-
詞源與構成
- 由“口”(嘴巴)和“啍”(喧嘩、多言)組成,字面意為“口中喧嚷”,引申為“口頭表達與内心真實想法相悖”。
- 《荀子·哀公》記載,孔子曾告誡魯哀公:“無取口啍”,即不要任用這類人。
-
古籍注解
- 漢代楊倞注《荀子》時指出,“啍”通“諄”(諄諄教誨的“諄”),表示“口頭教導看似誠懇,實則虛僞”。
- 清代劉師培補充解釋,“啍”也通“鉗”(鉗制、惡言),暗含此類人可能通過花言巧語掩蓋惡意。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批評虛僞、表裡不一的行為,如《北史·甄琛傳》中借“口啍”諷刺隻說不做的官員。
- 現代可用于形容職場或生活中言過其實、缺乏誠信的人。
關聯辨析
- 與“口齗”區别:後者指“嘴或牙龈”,與“口啍”無直接關聯(、5可能因字形相近混淆)。
- 讀音注意:“啍”在“口啍”中讀“tūn”,其他語境下另有讀音(如zhūn、xiāng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荀子》原文或漢代注疏(參考、3)。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啍
《口啍》這個詞是漢語中的一個名詞,其意思是嘴巴張開。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口”和“啍”。部首“口”表示與嘴有關的事物,而“啍”則是表示聲音的一個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該字的簡體字形如下:
嘸
根據康熙字典的字形分類,該字屬于偏旁部首為“口”的字,其偏旁結構為“蟲”。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曾有變動,但根據現代的标準字形,可以看出該字的變體與現代形式差别不大。
以下是一些關于《口啍》的例句:
1. 他一副驚訝的樣子,口啍着無法言語。
2. 在聽到好消息時,她的口啍開心地笑了。
3. 當他看到那個吓人的場景時,他的口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組詞:口水、大口、口音、口吻
近義詞:張口、開口
反義詞:閉口、緘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