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啍的意思、口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啍的解釋

指心口不一的人。《荀子·哀公》:“ 魯哀公 問於 孔子 曰:‘請問取人。’ 孔子 對曰:‘……無取口啍。’” 楊倞 注:“啍與諄同。口諄,謂口教誨,心無誠實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啍”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方言表達。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啍”本字讀作“zhūn”,其核心含義為“話多而重複”,常與“口”字組合使用,表示“絮叨、啰嗦的言語狀态”。例如《說文解字注》中提及:“啍,口氣也,從口聲”,段玉裁注疏時強調該字具有“言語重疊”的特征。

在具體語境中,“口啍”可指代兩種語用現象:一是指言語重複無重點的交流狀态,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所載“啍啍,猶諄諄,教誨不倦貌”;二是在方言中保留着“低聲嘀咕”的引申義,如清代《方言疏證》記錄部分吳語地區将該詞用于描述私下抱怨的行為。

需特别說明的是,“口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基本被“絮叨”“啰嗦”等詞彙替代,其使用範圍主要局限于古典文獻研究和方言學研究領域。該詞的演變過程體現了漢語詞彙系統中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發展的規律,相關研究可參考《漢語詞彙史綱要》中的曆時語言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口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口啍(kǒu tūn)指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緻的人,常形容人表面上言辭懇切或喧嘩,但内心缺乏真誠。


詳細釋義

  1. 詞源與構成

    • 由“口”(嘴巴)和“啍”(喧嘩、多言)組成,字面意為“口中喧嚷”,引申為“口頭表達與内心真實想法相悖”。
    • 《荀子·哀公》記載,孔子曾告誡魯哀公:“無取口啍”,即不要任用這類人。
  2. 古籍注解

    • 漢代楊倞注《荀子》時指出,“啍”通“諄”(諄諄教誨的“諄”),表示“口頭教導看似誠懇,實則虛僞”。
    • 清代劉師培補充解釋,“啍”也通“鉗”(鉗制、惡言),暗含此類人可能通過花言巧語掩蓋惡意。
  3.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批評虛僞、表裡不一的行為,如《北史·甄琛傳》中借“口啍”諷刺隻說不做的官員。
    • 現代可用于形容職場或生活中言過其實、缺乏誠信的人。

關聯辨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荀子》原文或漢代注疏(參考、3)。

别人正在浏覽...

罷壘蒼氓剗祓朝晡傳統打悲阿當道蕩折叮當響鳳池研浮宕苟賤瑰寶還京樂駭疑曷鼻驩嘗謊規模潢星胡為撿洋撈寂定诘辯極美矜能負才苦行僧蠟千兒列郡立命安身明恤内忌牛毛細雨匹段碁錯青旛輕俗寒瘦如舊辱莫三島十洲膻中山茱萸沙湧深廣世上無難事水犀朔策輸氣述遵四裴俗心通報桐華同聲翻譯腿帶帷宮五老峰五濁惡世香積廚狹鄉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