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unteer for the army;submit a request for a military assignment] 请求交给杀敌任务;自请从军报国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汉书·终军传》
《汉书·终军传》载:“ 南越 与 汉 和亲,乃遣 军 使 南越 ,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 自请:‘愿受长缨,必羈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后以“请缨”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无路请缨,等 终军 之弱冠;有怀投笔,爱 宗慤 之长风。” 明 何景明 《武昌闻边报》诗:“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繫 楼兰 。” ********* 《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陆剑南》:“慷慨淋漓 老学庵 ,请缨无路只清谈。”
“请缨”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既有传承又有扩展。以下是详细解释:
本义:
“请缨”最早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时,终军自请出使南越,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为用一根长绳将南越王绑至朝廷。这里的“缨”指绳索,后引申为主动请求承担重任,尤指军事任务。
主动担当
指自告奋勇请求承担某项任务,常见于报效国家或完成重要使命的场景。例如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即表达壮志未酬的遗憾。
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请缨”常象征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祖咏的“论功还欲请长缨”,体现诗人渴望上阵杀敌的决心。
广义扩展:
现代语境中,“请缨”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还可用于职场、生活等场景,表示主动申请参与某项工作或解决难题。例如:“他主动请缨负责项目攻坚”。
“请缨”既承载了历史典故的文化内涵,又在现代语言中演变为积极担当的代名词。
请缨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为主动请命或自愿承担任务。它由“请”和“缨”两个字组成。
请(qǐng)是由“言”部和“青”部组成的。其中,“言”是表示语言的意思,“青”则是表示鞍带革命。意为用言语来向上级请示或请求。
缨(yīng)是由“纟”部和“盈”部组成的。其中,“纟”是表示纤维的意思,“盈”则是表示充满的意思。意为带子、绳子,引申为鞍缰绳。
请缨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军队中。士兵在图穷匕见的情况下,会主动请战,表示愿意为国家、为民族负责。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形成了“请缨”的含义。
在繁体字中,「请缨」的写法与简体字并没有太大差异。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使用的是「請纕」的形式。其中,「纕」与「缨」发音相同,意思也是一样的。
例句:
1.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地请缨参加这次救援行动。
2. 在困境中,我们需要勇于请缨的人,来担当重任。
组词:请战、请托、请命、请求、请愿。
近义词:主动承担、自愿负责、主动请战。
反义词:消极逃避、袖手旁观、回避责任。
报复饱和溶液边商逼损鷩雉薄收不良才藏匿蚕熟魑魅赐直从善若流调笛谔谔以昌发卷风凉话俘获敢许管叔孤行己见贵末罕旗和木惶惶不安画刹假僭僵槁囏劬娇脆解放初叽哩咕噜经艺金爵钗九华菊纠集继子开基立业连鸡郦道元流叶潞琴旅寓铙歌酿事驱肥山程善贾而沽设圈套仕贫霜凋夏绿水头田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文白钨丝灯香罽巷野宪委邪词新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