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辭的意思、散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辭的解釋

指移置句外的詞語。《穀梁傳·僖公十六年》:“隕石于 宋 ,五。先隕而後石,何也?隕而後石也。于 宋 ,四竟之内曰 宋 。後數,散辭也,耳治也。”按,按結構關系的詞序常式應說“隕五石于 宋 ”,因口語把“五”字移在句末,故雲“散辭”。

(1).非專指之詞。《穀梁傳·僖公十四年》:“諸侯城 緣陵 。其曰諸侯散辭也。聚而曰散,何也。諸侯城有散辭也。 桓 德衰矣。” 範甯 注:“直曰諸侯,無小大之序,是各自欲城,無揔一之者,非伯者所制,故曰散辭。” 锺文烝 補注:“ 杞 雖未滅而國已危,城 緣陵 以遷之,宜列序其人以見美,言諸侯而不序,是散辭也……《文十七年》傳曰‘略之’,散辭即是略,互相備也。”

(2).猶浮詞。 唐 劉知幾 《史通·叙事》:“夫叙事者,或虛益散辭,廣加閑説,必取其所要,不過一言一句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根據搜索結果(、、、、),其核心釋義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語法結構中的移置詞語
    指在句法結構中位置非常規的詞語。例如《穀梁傳·僖公十六年》中“隕石于宋五”,正常語序應為“隕五石于宋”,因口語将數詞“五”置于句末,稱為“散辭”(、)。

  2. 非專指之詞
    表示泛指而非特指某一對象的詞語。如《穀梁傳·僖公十四年》提到“諸侯城緣陵”時,僅用“諸侯”統稱,未具體列出國名,即為“散辭”(、)。

  3. 浮詞(冗餘的言辭)
    唐代劉知幾《史通·叙事》批評叙事時“虛益散辭”,指文章中使用多餘、不精煉的辭句(、)。


二、延伸理解


三、總結

“散辭”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既可指語法中的詞語位置變化,也可指非特指或冗餘的表述。建議參考《穀梁傳》和劉知幾《史通》的原始用例進一步理解。如需完整信息,可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辭的意思

散辭(sàn cí)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表示詞句分散而不連貫,沒有統一的主題或内在邏輯。在文學或寫作中使用散辭,可以用來表達思維或情感的雜亂或跳躍,或者是描述詩句或文句的碎片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辭的拆分部首是辵,并且它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散辭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漢書·藝文志》中,用來形容寫作或詩歌中的不連貫或散亂風格。它引申出了一種特定的文學風格。

繁體

繁體字“散辭”為「散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散辭的漢字寫法為「散辭」,沒有變體。

例句

1. 文章中交織着許多散辭,讀起來讓人感到困惑。

2. 這首詩的風格充滿了散辭,每一句都像是一幅描繪不同景象的畫。

組詞

1. 散文:以散發的形式寫成的文學作品。

2. 辭章:指辭令或章奏,特指古代文人官員為表達政治主張而寫的文章。

3. 散文詩:一種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的文學形式,既有散文的平仄韻律,又有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近義詞

1. 文不對題:指寫作或言辭與主題不相符或不相關。

2. 雜亂無章:形容事物或思維缺乏秩序或組織。

反義詞

1. 連貫:指詞句或思維有關聯或有條理。

2. 宏觀:指從宏觀的角度全面而有條理地描述事物或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