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春天。《尸子·仁意》:“春为青阳,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青阳初应律,苍玉正临轩。”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三:“青阳蔼废墟,春气感鸣禽。” 郭沫若 《叹逝》诗:“可是恨冬日要别离?可是恨青阳久不至?”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显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臺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郑氏 曰:“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
(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韩诗外传》卷一:“ 孔子 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 汉 应瑒 《神女赋》:“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脣而耀双辅。”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贺 《赠陈商》诗:“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姚文燮 注:“苦节自矢,虽春姿亦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记·乐书》:“常有流星经於词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自 西陵 《青阳》之乐,皆取之於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十》:“《青阳》奏,发《朱明》。”
(6).传说中 黄帝 二十五子之一,与 夷鼓 同为 己 姓。《国语·晋语四》:“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 韦昭 注:“ 青阳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 汉 为 泾县 地。 唐 置 青阳县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阳而得名。 明 清 属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 青阳 路, 吴 江 赤马 船。” 宋 张孝祥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洗。”
青阳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阐释:
一、自然时序的雅称
青阳最早见于《尔雅·释天》,指代春季,其本义为"气青而温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青"为"东方色",象征万物萌发,与"阳"合指春日和煦之气。《汉书·礼乐志》载"青阳开动,根荄以遂",生动描绘了春回大地、草木生长的自然景象。
二、地理行政区划
作为县级行政区名称,青阳县隶属安徽省池州市,建制始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该县得名源自"居青山之阳"的地理特征,境内九华山为佛教圣地。据《青阳县志》记载,县域内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与摩崖石刻。
三、人文象征意象
在文学创作中,青阳常被赋予生命复苏的哲学意蕴。如唐代陈子昂《感遇》诗云"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通过季节更迭抒发时光易逝的感慨。明清园林建筑中,"青阳门""青阳阁"等题额,均取意于其蕴含的生机气象。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不可考,主要参考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商务印书馆《尔雅义疏》及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官方文献)
“青阳”一词含义丰富,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来源: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地理沿革及文化意象,涵盖“青阳”的主要含义。如需更深入考据,可查阅《汉书》《左传》等典籍。
闇钝包孕倍足纲陛陛冰合嘲啾车丞相秤友陈皮忩忙大嚣雕服地日草蠹怪恩威阜财谣膏脉耕具鬼头关窍餜子奤子黑古隆咚黄甲欢呀花座忽搭奸利搅浑机构箕山之操军兵橘童开立可朱浑鲙手量词僚志买籴南狩难问糱曲朋爱期朝起卦人眷肉父霜蓬水门汀疏讫四酎掏道妥绥闻士文章草吾生无所住武职析辩诡辞习惯法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