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逃的意思、逋逃的详细解释
逋逃的解释
(1) [flee;abscond]∶逃亡;逃窜
千计逋逃
(2) [runaway]∶逃亡的罪人;流亡的人
详细解释
(1).逃亡;流亡。《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孔 传:“马牛其有风佚,臣妾逋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军败身辱,逋逃出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欲逋逃,又恐怕诸军笑。”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三:“为因恋爱的过失而逋逃。”
(2).逃亡的罪人;流亡者。《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孔 传:“言 紂 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之罪人信用之。” 汉 扬雄 《百官箴·光禄勋箴》:“忘其廊庙,而聚夫逋逃。” 唐 杜甫 《遣遇》诗:“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3).谓藏纳。 杨笃生 《新湖南》第四篇:“国家之政治机关,乃吾国民建设大社会之完全秩序,非政府之所得藪逋逃而凭狐鼠也。”
词语分解
- 逋的解释 逋 ū 逃亡:逋逃。逋迁。逋荡。 拖欠:逋负。逋租。逋债。 拖延:逋留(逗留)。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逃的解释 逃 á 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逃跑。逃敌。逃匿。逃遁。逃逸。 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逃避。逃难(刵 )。逃汇。逃税。逃世(避世)。 遁追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逋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词义两个层面进行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合成:
- 逋 (bū): 本义为逃亡、逃跑。《说文解字》释为:“逋,亡也。” 引申有拖欠(如逋租)、拖延(如逋慢)等义。
- 逃 (táo): 本义为逃亡、逃跑。《说文解字》释为:“逃,亡也。” 指为躲避灾祸或不愿面对的人或事而跑开。
- 合成“逋逃”: 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动词“逋”和“逃”并列组合而成,核心含义仍是逃亡、逃跑。这种构词方式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起到强调或同义复指的作用。
-
词义详解:
- 动词义:逃亡;流亡。 指因犯罪、躲避灾祸、逃避责任(如赋税、劳役、兵役)或不愿受束缚而逃离原居地或管辖范围。
- 例证: 《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马牛走失,男女奴仆逃亡。)
- 名词义:逃亡者;流亡者。 特指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常带有贬义,指逃避法律制裁或社会责任的罪人、流寇等。
- 例证: 《诗经·大雅·召旻》:“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诗中虽未直接出现“逋逃”,但描绘了因政治昏暗导致人民流亡的景象,“逋逃”即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群体。)后世常用此义,如杜甫《遣遇》诗:“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指狡猾的官吏将百姓逼迫成了逃亡者。)
- 特殊用法: “逋逃”常与“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连用,构成“逋逃薮”,指逃亡者藏匿聚集的地方,即窝藏罪犯的处所。
- 例证: 《北史·隋本纪上》:“(高祖)诏曰:‘… 伪齐之末,奸佞擅权,… 所在官司,习其敝俗… 政令不一,… 豪党兼并… 或地居险隘,… 时称逋逃之薮。’”
“逋逃”的核心意义是逃亡(动词)和逃亡者(名词)。它源于两个表示“逃跑”的单字合成,在古籍中常用于描述因犯罪、避祸或逃避责任而逃离的人及其行为,有时带有贬义色彩。其衍生词“逋逃薮”则特指窝藏逃亡者的地方。
引用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对“逋逃”的释义全面且权威,包含其动词、名词义及“逋逃薮”的用法,并引用了《尚书》、《诗经》(相关背景)、《北史》等经典文献作为书证。
- 《辞源》(商务印书馆):作为一部侧重语词溯源及古代文史释义的大型辞书,《辞源》对“逋逃”的释义注重其古义和文献用例,是理解该词历史用法的重要依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该词典专为学习古代汉语编纂,对“逋逃”的释义清晰,例句典型(如引杜甫诗),便于掌握其实际应用。
- 《说文解字》(许慎著):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其对“逋”和“逃”单字的解释是理解“逋逃”合成词义的基础。
网络扩展解释
“逋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动词用法:表示逃亡、逃窜,尤其指因罪或困境而逃离。
- 例:《尚书·费誓》中“臣妾逋逃”指奴仆逃亡;杜甫诗句“渔夺成逋逃”暗指百姓因官吏掠夺被迫逃亡。
-
名词用法:指逃亡的罪人或流亡者。
- 例:《尚书·牧誓》中“多罪逋逃”指纣王重用逃亡的罪人,引申为负面群体。
二、延伸用法
- “逋逃之薮”:指藏匿逃亡者的地方(“薮”为水草丛生的湖泽),后比喻庇护不法之徒的场所。例如《左传》称郑国为“逋逃之薮”,即批评其收容逃亡者。
三、总结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批判性语境,既有“逃亡”的动作含义,也包含对逃亡者(尤其罪人)的指代,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语义。
别人正在浏览...
迸坼边虑簸采餐卫抄近催颜代签店房帝灵叮叮猫鼎吕笃瘵砐硪放虎自衞放教泛头熢燧分间感叹号高纵公衮贵人贱己鬼享果敢孤突阖门轰天烈地画意诗情彗光活活酱酻建造教士谨洽拘那夷客销倥偬莱舞两髦力所不及猫头笋盘杠子庞公欠勤洽熙青皇人百其身上樽善人义士生灭圣姿盛族涉套实选天形题补推挹为鬼为蜮无绪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