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瑕指纇”。指斥缺點。《太平廣記》卷二○八引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購蘭亭序》:“ 辨才 曰:‘禪師在日保惜,臨亡之時,親付於吾,付受有緒,那得參差,可明日來看。’及 翼 ( 蕭翼 )到,師自於屋梁上檻内出之, 翼 見訖,故駮瑕指纇曰:‘果是響榻書也。’紛競不定。”
“駁瑕指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ó xiá zhǐ lèi(部分網頁注音存在差異,但以權威來源為準),其核心含義是指斥缺點或錯誤,強調對他人過失的批評與指正。
結構解析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購蘭亭序》中的故事:
蕭翼(唐太宗派去騙取《蘭亭序》真迹的官員)見到辨才和尚所藏摹本後,“駁瑕指颣”,稱其為仿品,引發争執。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太平廣記》相關章節。
《駁瑕指颣》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出對方的錯誤。它通過批評、辯駁,來指出對方的缺點、錯誤或謬誤。
《駁瑕指颣》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以下幾個部首和筆畫:
馬 (3畫) + 石 (5畫) :組成駁 (8畫)
角 (7畫) + 手 (4畫) :組成瑕 (11畫)
扌 (3畫) + 面 (9畫) :組成指 (12畫)
立 (5畫) + 頁 (6畫) :組成颣 (11畫)
《駁瑕指颣》出自《詩經·巧言》,意為指出别人的錯誤,并用巧言善辯來駁斥。
《駁瑕指颣》的繁體字為「駁瑕指讖」。
在古時候,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以《駁瑕指颣》為例,可以用簡化字來表示:
「駁」:馬 (4畫) + 白 (5畫)
「瑕」:石 (5畫) + 口 (3畫) + 十 (2畫)
「指」:扌(3畫) + 皮 (5畫) + 止 (4畫)
「颣」:立 (5畫) + 冂 (2畫) + 曰 (4畫)
他憑借專業知識駁倒了對方的錯誤觀點,真可謂是駁瑕指颣。
1. 駁斥
2. 病瑕
3. 瑕玷
4. 指責
1. 駁斥
2. 駁回
3. 舉例反駁
4. 反擊
1. 贊同
2. 承認
3. 合理
4.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