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泰山的意思、不识泰山的详细解释
不识泰山的解释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説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汉朝 一个名臣,当初未遇时节,其妻‘有眼不识泰山’,弃之而去,到后来,悔之无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来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词语分解
- 不识的解释 .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
- 泰山的解释 ∶东岳,中国五岳之首,中国名山,海拔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墨迹,为旅游胜地 ∶古人把泰山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宝贵的事物有眼不识泰山 ∶
网络扩展解释
“不识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因见识不足而无法识别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常与“有眼”连用为“有眼不识泰山”,表达自谦或批评他人缺乏辨识能力。以下是详细解析:
释义与用法
-
基本含义
指因眼界狭窄或缺乏经验,未能认出重要人物或权威人士。例如,某人轻视了某领域的专家,即可用此成语形容其“不识泰山”。
-
延伸场景
多用于批评他人不尊重专家、权威,或自谦时表达对他人能力的低估。
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
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典故背景
传说鲁班曾因未认出徒弟泰山的才能而感慨“有眼不识泰山”,后演变为成语。
结构与语法
- 词性特征
贬义成语,常用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如“他竟不识泰山,当面质疑专家”。
- 常见搭配
多与“有眼”连用,强调“未能辨识”的遗憾或批评,如“有眼不识泰山”。
相关成语与对比
- 近义词
“有眼无珠”(侧重判断失误)、“目中无人”(侧重态度傲慢)。
- 反义词
“慧眼识珠”“伯乐相马”(强调辨识能力)。
示例与应用
- 例句
“他虽是行业泰斗,却低调谦和,常有人因不识泰山而轻视他。”
- 使用建议
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可替换为更委婉的“有眼不识泰山”以缓和语气。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演变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水浒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识泰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不认识或不了解泰山的伟大。它的拆分部首是不、识、泰、山,总共有13个笔画。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的故事和传说,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古代,人们常常把泰山比喻为众山之王,因此不识泰山代表着不了解泰山的伟大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根据繁体字的写法,不识泰山在繁体字中的拼写是「不識泰山」。古代汉字的写法常常有变化,所以在古时候,不识泰山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例如,不识泰山在古代有时会写作「不識嶧山」。
以下是一些关于不识泰山的例句:
1. 他真的不识泰山,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多么有名。
2. 我们要提醒那些不识泰山的人,泰山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资源,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与不识泰山相关的组词包括识山、山识、泰山学等。近义词可以是不知山川、不识世面,反义词可能是识山识水、识大体。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