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草尋蛇的意思、撥草尋蛇的詳細解釋
撥草尋蛇的解釋
(1).比喻執意尋找。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回生》:“咳,柳郎真信人也。虧殺你撥草尋蛇,虧殺你守株待兔。”
(2).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大馬扁》第十二回:“現在太後梗阻新政,你反撥草尋蛇,撩起太後那邊,好不誤事!”
詞語分解
- 撥的解釋 撥 (撥) 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撥動。把鐘撥準了。撥冗(推開繁忙的事物,抽出時間)。撥雲見日。 分給:撥發。撥款。撥付。 治理:撥亂反正。 掉轉:撥轉馬頭。 量詞,用于成批的,分組的:分成兩
- 蛇的解釋 蛇 é 爬行動物,身體細長,體上有鱗,沒有四肢。種類很多,有的有毒,有的無毒。以蛙、鼠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獸類:蛇蛻。蛇行。蛇蠍。蛇足(喻多餘無用的事物)。畫蛇添足。 蛇 í 〔委(卛 )蛇〕見“委
網絡擴展解釋
“撥草尋蛇”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
指主動去觸碰或挑釁危險人物或事物,導緻不必要的麻煩。例如《大馬扁》第十二回中提到:“你反撥草尋蛇,撩起太後那邊,好不誤事!”。
-
比喻執意尋找
指不顧困難或潛在危險,堅持尋找目标。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回生》中寫道:“虧殺你撥草尋蛇,虧殺你守株待兔。”。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和吳承恩《西遊記》均有使用(如《西遊記》第十五回:“撥草尋蛇,那裡得些影響”)。
- 演變:後期更側重“自找麻煩”的貶義,例如清代《晚清文學叢鈔》中用于批評主動挑起矛盾的行為。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或賓語。
- 例句:
- 主動招惹:“他明知對方難纏,仍撥草尋蛇,最終陷入糾紛。”
- 執意尋找:“探險隊在叢林中撥草尋蛇,終于發現了古廟遺迹。”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引火燒身、自讨苦吃
- 反義詞:避之不及、明哲保身
五、注意事項
該成語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批評魯莽或挑釁行為,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執意尋找”或“自找麻煩”的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撥草尋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花費很大的力氣去做一些無用或無益的事情。它的部首是草和蟲,筆畫有5畫。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劉隗傳》中的一個故事,大意是劉隗認為害蟲藏在草叢中,于是撥動草尋找,結果并沒有找到蟲子。因此,這個成語就形成了。在繁體字中,撥草尋蛇的寫法是撥草尋蛇。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寫法有待研究。一個例句可以是:“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撥草尋蛇,可最後卻一無所獲。”撥草尋蛇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尋找、費力等。類似的成語有百口莫辯、枉費心機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腳踏實地、有的放矢等。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