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iet] 安静;不嘈杂
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清静的地方
(1).指天气晴朗宁静。《史记·龟策列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汉书·宣帝纪》:“东济 大河 ,天气清静,神鱼舞 河 。”《隋书·天文志下》:“若天气清静,无诸游气,日月不明,乃为失色。”
(2).指心性纯正恬静。《吕氏春秋·审分》:“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 汉 刘向 《列女传·弃母姜嫄》:“ 姜嫄 之性,清静专一。”《北史·苏绰传》:“心不清静,则思虑妄生。” 宋 范仲淹 《与唐处士书》:“清静和平,性与琴合。”
(3).不烦扰。多指为政清简,无为而治。《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史记·曹相国世家》:“ 盖公 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章炳麟 《论式》:“道家独主清静。”
(4).安静,不嘈杂。 汉 王褒 《洞箫赋》:“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諠。” 晋 陆云 《与兄平原书》之十九:“可因今清静,尽定昔日文。”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怪洋三则》:“衙门壮丽,但觉清静,而无一人。” 赵树理 《三里湾·有没有面》:“扭在一块儿生气,哪如分开清静一点?”
(5).犹安定,太平。《汉书·杜周传》:“ 延年 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赵充国马援》:“ 羌 来和亲,于是 陇右 清静。” 巴金 《秋》三九:“外州县不清静,没有人敢买米。”
“清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ng jìng”,其含义可从多个层面展开:
环境层面的安静
指没有噪音或干扰的宁静状态。例如林觉民《与妻书》中提到的“清静过日”,或用于描述“清静的地方”,均强调物理环境的安宁。
心性层面的平和
形容人心境纯正、不受外界烦扰,如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本源,主张“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通过内心澄澈达到与自然和谐。
在道教思想中,“清静”具有更深层的哲学意义():
根据古籍和现代用法():
“清静”与“清净”常被混淆,前者侧重环境或内心的安宁,后者更强调纯净无杂(如佛教中的“六根清净”)。需根据语境区分使用。
清静(qīng jìng)是一个多义词,它可以用来形容环境、心境或人的态度。在环境方面,清静表示没有噪音或杂乱的状态,充满宁静和安宁;在心境方面,清静表示内心安宁、宁静平和的状态;在人的态度方面,清静则强调指人要保持安定、淡泊的心态。
清静的拆分部首是“水”和“青”。它的总笔画数是12,其中“水”部的笔画数为4,而“青”部则为8。
清静作为一个词语,来源于古代汉语。《庄子·逍遥游》中有“放心致虚,以静御物”一句,其中以“静”字描述了人与物的关系,即人要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来控制外部世界,让自己心境更加平和。后来,这个意思逐渐演化为清静。
清静的繁体字为「清靜」。
在古时候,清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在西汉钟繇的《说文解字》中,清字的写法为「」,静字的写法为「」。这些写法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化至今。
1. 山中深林中,每当清晨,一片清静,只能听到鸟儿的歌声。
2. 在这个喧嚣的都市中,找一处清静祥和的角落,让自己放松心情。
3. 她的心境清静如水,从不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得烦躁。
1. 清净:指环境干净整洁、不受污染。
2. 清白:指人的品德高尚、拒绝污染和腐化。
3. 平静:指心境平和、没有波澜。
1. 宁静:形容环境或心境的安宁平和。
2. 安静:形容没有噪音或动静的状态。
3. 肃静:形容场所、人群等安静庄重。
1. 喧嚣:与安静、宁静相对,形容嘈杂喧闹。
2. 忙碌:与清闲相对,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时间。
3. 纷乱:与整洁、有序相对,形容杂乱无章、没有秩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