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成王 與 周康王 的并稱。史稱其時天下安甯,刑措不用,故用以稱至治之世。《詩·周頌·執競》:“不顯 成 康 ,上帝是皇。”《漢書·景帝紀贊》:“ 周 雲 成 康 , 漢 言 文 景 ,美矣。” 元 揭傒斯 《奎章閣賀表》:“惟上有 成 康 之君,下有 周 召 之臣。”
"成康"在漢語詞典中通常指中國西周時期的兩位賢君——周成王(姬誦)與周康王(姬钊)的合稱,其統治時期(公元前1042年—前996年)被後世譽為"成康之治",代表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太平盛世。以下是詳細解釋:
專有名詞
"成康" 是周成王與周康王的并稱,源自二人共同開創的治世。據《史記·周本紀》載:"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錯四十餘年不用",描述當時刑罰閑置、民生富足的景象。
引申含義
後泛指太平盛世或理想的政治局面。如唐代柳宗元《終南山祠堂碑》雲:"成康以還,禮樂尤熾",借古喻今頌揚治世。
治國成就
成王繼位後由周公旦輔政,平定"三監之亂",确立宗法制與分封制;康王延續國策,推行"息民"政策,減輕賦役,史稱"成康之治"(《漢書·食貨志》)。
儒家典範
儒家典籍将成康時期視為德治典範。《孟子·離婁下》稱:"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制度為後世推崇。
"成康,西周成王與康王的并稱。其時天下太平,刑措不用,舊時以為太平盛世的典範。"(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周成王、康王二代,史稱成康之治,為周代盛世。"(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注:古籍原文建議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本(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現代詞典釋義以最新修訂版為準。
“成康”是西周初期兩位君主周成王(姬誦)和周康王(姬钊)的并稱,代指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康”指西周成王與康王統治時期(約公元前1042年-前996年),史載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史稱“刑措四十餘年不用”。該時期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太平盛世,與後世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齊名。
“成康”在個别語境中也指韓裔演員康成浩(Sung Kang)的藝名,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來源:、、。
拜錢背字兒邊極賓牟撥氣差一點德經飛辔分說忿争告饑歌版工藝美術歸于寒歌恒準後車之戒回施惛憂火夫家報加腹绛房藉稿潔祀景星鳳凰廐卒舉目千裡窺睨邋邋連輿臨極厘替陸珍駡名忙并蒙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拏雲攫石披蕩披錦牽經引禮骐骥過隙青遠蛩蚊氈三牙剡紙攝詟蝕本生意霜仗松煙汰流屠釣磈硊五色毫侮文鄉氣憸狡斜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