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協和。《書·顧命》:“燮和天下,用答文武之光訓。”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協升景業,燮和台曜;五教克宣,敷奏朝端。”《新唐書·蘇瓌傳》:“宰相燮和陰陽,代天治物。” 宋 蘇轼 《與張太保安道書》:“父母英聖,深照情僞,德音琅然,中外聳服,幾至有所得遺,而諸公燮和之。”
(2).指宰相的政務。 唐 韓愈 《為裴相公讓官表》:“豈意陛下擢臣於傷殘之餘,委臣以爕和之任。” 唐 姚合 《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燮和皆達識,出入并登庸。”
“燮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燮和”讀作xiè hé,核心含義為調和、協和,指協調不同意見或利益,使之達成和諧統一的狀态。該詞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最初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關系的平衡。
動詞性含義
指通過言語或行動化解矛盾,如《書·顧命》中“燮和天下”即強調以調和手段治理國家。其構字“燮”由“火”“言”“又”組成,象征用言語調和事物。
名詞性含義
可代指宰相的政務,如唐代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提到“燮和之任”,比喻宰相需協調國家上下事務的職責。
如今“燮和”較少用于日常口語,但在文學、曆史研究或姓名學中仍有出現。例如作為名字時,寓意“協調、溫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左傳》《尚書》等文獻,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燮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調和、融合、和諧等。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事物之間的和睦、統一或協調。
《燮和》這個詞的部首是火,共有12個筆畫。
《燮和》來源于《尚書》中的一段古文,意思是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這個詞在古代被用來描述國家的治理方式。這個詞的繁體字是「燮」。
古時候,《燮和》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文中,「燮和」的第一個字「燮」寫作「燮」,旁邊是一個火的部首,下面是火字的旁邊有兩個「羽毛」的字,表示兩隻火焰。第二個字「和」寫作「壴」,旁邊是一個「多」字,下面是一個「口」字。整個寫法比較複雜,是古代漢字的特點之一。
1. 互相包容、理解和尊重是建立燮和社會的基石。
2. 團隊合作需要成員之間的燮和配合。
3. 古代聖賢一直追求國家的燮和與治安。
組詞:調和、和諧、協調、統一。
近義詞:協調、調和。
反義詞:沖突、紛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