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綱。舊時成批運輸食鹽的組織。 清 謝元淮 《鹾言》詩之二:“鹺綱首 兩淮 ,藏富為外府。”
“鹾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鹾綱”指舊時成批運輸食鹽的組織,其中“鹾”(cuó)意為鹽或鹹味,“綱”(gāng)指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或系統。該詞常見于明清時期鹽務管理文獻中。
清代詩人謝元淮在《鹾言》中寫道:“鹾綱首兩淮,藏富為外府”,反映了兩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作為鹽業運輸樞紐的重要地位。這類組織在曆史上對鹽稅征收和物資調配起關鍵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清代鹽務文獻。
《鹾綱》(cóng g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制造鹽的工具”或“管理鹽業的法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鹾(cóng)和綱(gāng)。
鹾字的部首是鹿,筆畫數為12;綱字的部首是纟,筆畫數為7。
鹾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鹽是一種重要的物質,經常用作食物的調味品或防腐劑。由于鹽的重要性,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和管理措施來管理鹽業,并設立了專門的鹽務官員。《鹾綱》就是指管理鹽業的法規和制度。
鹾綱的繁體形式為「鹺綱」。
在古代,鹾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鹾字的古代寫法為「鹺」,綱字的古代寫法為「綱」。
1. 他熟悉鹽業的各個環節,對鹾綱了如指掌。
2. 這部《鹾綱》記錄了古代鹽業的發展曆程。
鹾綱沒有常見的詞組,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整體使用。
鹾綱的近義詞包括鹽政(yán zhèng)、鹾法(cóng fǎ)等,它們都指的是管理鹽業的法規。
鹾綱的反義詞很難找到,因為沒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表示沒有管理鹽業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