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侵犯劫奪。《史記·匈奴列傳》:“於是戎狄或居于 陸渾 ,東至於 衛 ,侵盜暴虐中國。”《資治通鑒·漢文帝前三年》:“五月, 匈奴 右賢王入居 河南 地,侵盜 上郡 保寒蠻夷,殺掠人民。”
(2).侵占盜竊。《後漢書·淳于恭傳》:“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採。” 宋 曾鞏 《責将制》:“發人採金,無出入之籍,有侵盜之形。”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謝芗泉之疏闊》:“財物奢蕩,一任僕人侵盜,毫不介意。”
“侵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侵犯劫奪
指通過武力或暴力手段掠奪他人財物或領土。例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戎狄或居于陸渾,東至于衛,侵盜暴虐中國。”,說明古代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掠奪行為。
侵占盜竊
指以隱蔽或非法手段占有他人財物。如《後漢書·淳于恭傳》提到:“人或侵盜,辄助為收採。”,描述對他人財産的侵占行為。宋代曾鞏的《責将制》也提到“發人採金,有侵盜之形”,進一步印證此義。
現代語境中,“侵盜”一詞使用較少,但“侵犯”“盜竊”仍為常見法律術語,可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演變。需注意,古代“侵盜”多指群體性劫掠,而現代更強調個體違法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查閱《史記》《後漢書》等原始史料。
《侵盜》是一個常用的詞彙,表示強行侵犯、竊取他人的財物或權益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侵 (部首: 人; 筆畫: 9)
盜 (部首: 皿; 筆畫: 11)
來源:
《侵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侵犯他人財物和竊取他人權益的行為被稱為「侵盜」。
繁體:
「侵盜」的繁體寫法為「侵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侵盜」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仍然是「侵盜」。
例句:
1. 他因為侵盜財物被判入獄五年。
2. 這起侵盜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組詞:
- 盜竊 (dào qiè):表示偷盜的行為。
- 侵犯 (qīn fàn):意為侵犯他人的權益或領土。
- 盜用 (dào yòng):指擅自使用他人的財物或知識。
近義詞:
- 竊取 (qiè qǔ):表示秘密地偷取他人的財物或情報。
- 偷竊 (tōu qiè):和「侵盜」的意思相似,都表示偷取財物。
反義詞:
- 守護 (shǒu hù):意為保護財物或權益,與「侵盜」的含義相反。
- 歸還 (guī huán):表示歸還他人的財物或權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