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親蠶的意思、親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親蠶的解釋

古禮。謂季春之月皇後躬親蠶事的典禮。《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天子親耕以共粢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韓詩外傳》卷三:“先王之法,天子親耕,後妃親蠶,先天下憂衣與食也。” 宋 蘇轼 《端午帖子詞·皇太妃閣一》:“午景簾櫳靜,薰風草木酣。誰知恭儉德,綵縷出親蠶。” 康有為 等《上清帝第二書》:“天下百物皆出于農,我皇上躬耕,皇後親蠶,董勸至矣。”參見“ 親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親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農業禮儀活動,特指由皇後主持的蠶桑祭祀儀式,與帝王“親耕”之禮相對應,共同構成“男耕女織”的傳統禮制象征。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周禮·天官·内宰》記載“中春,诏後帥外内命婦始蠶于北郊”,确立了皇後主祭蠶神的規範。

儀式流程包含三個核心環節:首先是齋戒祭祀,皇後率嫔妃祭祀蠶神“嫘祖”或“菀窳婦人”,《禮記·月令》載“季春之月,後妃齋戒,親東鄉躬桑”;其次是采桑飼蠶,皇後需親自采摘桑葉并喂養蠶室;最後是缫絲獻功,将所得蠶絲制成祭服進獻宗廟。明代《明史·禮志》詳細記載了嘉靖九年重建親蠶禮的規制,包括築蠶室、設采桑台等建築配置。

該制度自漢代至清代斷續施行兩千餘年,清代《皇朝通典》記載乾隆七年(1742年)重新确立了完整的親蠶禮儀。作為古代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親蠶禮既體現了“勸課農桑”的治國理念,也強化了“天子親耕,後親蠶”的陰陽和合哲學觀。

網絡擴展解釋

“親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國家典禮,特指皇後在季春之月(農曆三月)主持的蠶事儀式,與帝王“親耕”共同構成男耕女織社會的象征體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親蠶”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一環,專指皇後率領後宮嫔妃、诰命夫人等女性貴族,通過采桑、飼蠶等儀式,祈求蠶桑豐收,為皇室祭祀提供絲綢祭服。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5、6)。

  2. 儀式流程
    根據記載,皇後需親自從桑樹上摘取三片桑葉放入蠶簍,隨後各級命婦按品級分别摘取6片、9片、12片桑葉。整個過程強調等級秩序,并伴有祭祀蠶神嫘祖的環節(、6)。

  3. 文化象征
    該儀式與帝王“親耕”對應,分别代表“女織”與“男耕”的社會分工,體現古代以農桑立國的治國理念。如《穀梁傳》載:“天子親耕以共粢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凸顯統治者對民生基礎的重視(、6)。

  4. 曆史演變
    自周代确立後,曆代多沿襲此禮,尤其在漢、唐、宋等朝代被強化。例如宋代蘇轼詩中“彩縷出親蠶”即反映當時宮廷對儀式的延續()。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朝代的儀式差異或蠶神信仰,可進一步查閱《禮記·月令》等古籍,或參考考古發現的宋代《皇後親蠶圖》等圖像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閣安居樂業八蠶百寶箱班朔步打球不拘細節逞憐疢疠赤棍翠麓打火刀呆話待時而動彈絲品竹搗喇到哪座山裡唱哪個歌遞換阏逢鬼星石室花霾脖子謊勢僭攘交馬家無擔石九錫文卷衣掘進鞠戚橉木六淫沒巴沒鼻明恩米珠薪桂暮遲撓北納石鳥耘評唱前年青蕪榮紛山居秋暝繕寫恃固實際詩什四行掏炭跳傘塔跳鐘馗頭足倒置外調岏山維納斯文毋害文衣武魄閑暇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