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亲蚕的意思、亲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亲蚕的解释

古礼。谓季春之月皇后躬亲蚕事的典礼。《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韩诗外传》卷三:“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 宋 苏轼 《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一》:“午景帘櫳静,薰风草木酣。谁知恭俭德,綵缕出亲蚕。” 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天下百物皆出于农,我皇上躬耕,皇后亲蚕,董劝至矣。”参见“ 亲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亲蚕”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农业礼仪活动,特指由皇后主持的蚕桑祭祀仪式,与帝王“亲耕”之礼相对应,共同构成“男耕女织”的传统礼制象征。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周礼·天官·内宰》记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确立了皇后主祭蚕神的规范。

仪式流程包含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斋戒祭祀,皇后率嫔妃祭祀蚕神“嫘祖”或“菀窳妇人”,《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其次是采桑饲蚕,皇后需亲自采摘桑叶并喂养蚕室;最后是缫丝献功,将所得蚕丝制成祭服进献宗庙。明代《明史·礼志》详细记载了嘉靖九年重建亲蚕礼的规制,包括筑蚕室、设采桑台等建筑配置。

该制度自汉代至清代断续施行两千余年,清代《皇朝通典》记载乾隆七年(1742年)重新确立了完整的亲蚕礼仪。作为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亲蚕礼既体现了“劝课农桑”的治国理念,也强化了“天子亲耕,后亲蚕”的阴阳和合哲学观。

网络扩展解释

“亲蚕”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国家典礼,特指皇后在季春之月(农历三月)主持的蚕事仪式,与帝王“亲耕”共同构成男耕女织社会的象征体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亲蚕”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一环,专指皇后率领后宫嫔妃、诰命夫人等女性贵族,通过采桑、饲蚕等仪式,祈求蚕桑丰收,为皇室祭祀提供丝绸祭服。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5、6)。

  2. 仪式流程
    根据记载,皇后需亲自从桑树上摘取三片桑叶放入蚕篓,随后各级命妇按品级分别摘取6片、9片、12片桑叶。整个过程强调等级秩序,并伴有祭祀蚕神嫘祖的环节(、6)。

  3. 文化象征
    该仪式与帝王“亲耕”对应,分别代表“女织”与“男耕”的社会分工,体现古代以农桑立国的治国理念。如《穀梁传》载:“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凸显统治者对民生基础的重视(、6)。

  4. 历史演变
    自周代确立后,历代多沿袭此礼,尤其在汉、唐、宋等朝代被强化。例如宋代苏轼诗中“彩缕出亲蚕”即反映当时宫廷对仪式的延续()。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朝代的仪式差异或蚕神信仰,可进一步查阅《礼记·月令》等古籍,或参考考古发现的宋代《皇后亲蚕图》等图像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保惠不做肉裁断采芼趁怀初文动脉洞若观火断理顿呼梵墖诽诽封恨福相钢筋混凝土结构赶闹子馆舍寡与孤孤单单寒雁恢复期挥斤慧雨肩巴焦衰嫁枣惊眼金庸绝对零度俊雄具闻考秩胧胧扪参历井描着模儿密处迷涂莫二撚弄年湮代远俳谐体堑绝迁迷青畴青芦叶啓征上池赏好嘶唧田畯天授挑剜调音兔钩伪客文奁迕犯五四运动现钟弗打恓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