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縣名。 晉 太康 元年置,治所在今 湖南 嶽陽 。1913年改名 嶽陽縣 。
(2).郡名。 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置。治所在 巴陵 (今 湖南 嶽陽 )。隋 開皇 九年廢。 唐 天寶 元年複置。 乾元 元年改稱 嶽州 。 隋 末 羅縣 令 蕭銑 起兵,即以此為根據地。
(3).山名。在 嶽陽縣 治西南,濱 洞庭湖 。據《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昔 羿 屠巴蛇於 洞庭 ,其骨若陵,故曰 巴陵 。” 唐 朱慶馀 《與龐複言攜酒望洞庭》詩:“帆自 巴陵山 下過,雨從 神女 峽邊來。”
巴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曆史文化内涵的專有地名,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巴陵指中國古代重要郡縣,即今湖南省嶽陽市及周邊地區。其名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
名稱來源與當地自然地理密切相關:
在詩詞典故中,“巴陵”承載獨特文化意象:
參考資料來源:
“巴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舊縣名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設巴陵縣,治所在今湖南省嶽陽市。1913年更名為嶽陽縣,現為嶽陽市轄區。其名稱來源與神話傳說相關,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後羿曾在此斬殺巴蛇,蛇骨堆積如山丘,故稱“巴陵”。
郡名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置巴陵郡,治所位于巴陵(今嶽陽)。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唐天寶元年(742年)複置,乾元元年(758年)改稱嶽州。隋末蕭銑起兵時曾以此為根據地。
山名
巴陵山位于今嶽陽市西南,濱臨洞庭湖。其得名同樣源于“羿屠巴蛇”的傳說,古籍中多稱此地為“巴丘”或“巴陵”。範仲淹《嶽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即指此處的山川形勝。
現代關聯
如今的“巴陵”主要指湖南省嶽陽市的别稱,常見于詩文和曆史文獻中。例如嶽陽樓景區仍保留着與“巴陵”相關的文化印記。
抱火卧薪備預不虞弊句冰棍草薦子車轍馬迹斥叱春誦夏弦刍養翠辇玳燕帶仗左右丹室遁晦發生爐煤氣馥郁歌本耿烈宮花勾消蓇葖黑貨橫行略隳損貨貝佳作機耕站砍一枝損百株聯營龍變麻胡明年内判年幾鳥囮捏和拗相公貧屋峭絕騎鶴揚州清風兩袖清貧寡欲青蘇酋耳融為一體蕤綏賞慰少才神瀵水裡納瓜數據庫樹神堂司鞉音亭伯土儀僞詐文工隊纖屑奚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