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縣名。 晉 太康 元年置,治所在今 湖南 嶽陽 。1913年改名 嶽陽縣 。
(2).郡名。 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置。治所在 巴陵 (今 湖南 嶽陽 )。隋 開皇 九年廢。 唐 天寶 元年複置。 乾元 元年改稱 嶽州 。 隋 末 羅縣 令 蕭銑 起兵,即以此為根據地。
(3).山名。在 嶽陽縣 治西南,濱 洞庭湖 。據《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昔 羿 屠巴蛇於 洞庭 ,其骨若陵,故曰 巴陵 。” 唐 朱慶馀 《與龐複言攜酒望洞庭》詩:“帆自 巴陵山 下過,雨從 神女 峽邊來。”
“巴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舊縣名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設巴陵縣,治所在今湖南省嶽陽市。1913年更名為嶽陽縣,現為嶽陽市轄區。其名稱來源與神話傳說相關,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後羿曾在此斬殺巴蛇,蛇骨堆積如山丘,故稱“巴陵”。
郡名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置巴陵郡,治所位于巴陵(今嶽陽)。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唐天寶元年(742年)複置,乾元元年(758年)改稱嶽州。隋末蕭銑起兵時曾以此為根據地。
山名
巴陵山位于今嶽陽市西南,濱臨洞庭湖。其得名同樣源于“羿屠巴蛇”的傳說,古籍中多稱此地為“巴丘”或“巴陵”。範仲淹《嶽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即指此處的山川形勝。
現代關聯
如今的“巴陵”主要指湖南省嶽陽市的别稱,常見于詩文和曆史文獻中。例如嶽陽樓景區仍保留着與“巴陵”相關的文化印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