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梵莢 ”。亦作“ 梵筴 ”。1.佛書。佛書以貝葉作書,貝葉重疊,用闆木夾兩端,以繩穿結,故稱。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 王琦 彙解引 唐 杜寶 《大業雜記》:“新翻經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形似枇杷葉而厚大,橫作行書,約經多少,綴其一邊如牒然,今呼為梵夾。”《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三年》:“又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録梵夾。” 胡三省 注:“梵夾,貝葉經也;以闆夾之,謂之梵夾。” 清 趙翼 《祥符寺》詩:“前朝留梵莢,籤軸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頒全部藏經。”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宋時西域取經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災 與 施護 ,各持梵筴來獻,此 宋 時取經故事也。”
(2).指用闆夾兩端以繩穿結的書籍裝幀樣式。 宋 王鞏 《聞見近錄》:“國書嚴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來,用金花白羅紙,金花紅羅褾,黃金軸。 神宗 時,詔為黃金梵筴,以軸大難披閲也。”
梵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佛教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指代古代印度佛教經典的特殊裝幀形式,後成為佛經的代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定義 梵夾原指以貝多羅樹葉(梵文Pattra)刻寫佛經後,用木闆上下夾護的裝幀方式。《佛學大辭典》記載“貝葉重疊,以闆夾之,故雲梵夾”,體現了古印度佛經保存的物理特征。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佛經書冊”,詞義已從具體裝訂形式擴展為佛教典籍的泛稱。
二、形制考據 據唐代高僧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記載,梵夾以兩片木闆夾持貝葉經卷,穿繩捆紮,可防潮防蛀。每片貝葉長約60厘米、寬約6厘米,刻寫梵文經書後打孔穿連,與中國傳統卷軸裝、經折裝形成鮮明對比。
三、跨文化傳播 該詞隨佛教東傳進入漢語體系,《欽定續文獻通考》載明代宮廷曾用磁青紙、泥金謄寫梵夾,說明其裝幀形式在中土演化出華貴版本。清代《格緻鏡原》更詳細記錄了仿制貝葉經的工藝革新。
四、語義演變 在文學語境中,梵夾衍生出雙重意象:既指代佛經實體(如李商隱詩“憶奉蓮花漏,崇文屬梵夾”),又承載着宗教智慧象征(如《紅樓夢》中“展開梵夾參教典”的隱喻用法)。
“梵夾”是佛教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梵夾指佛經書籍,也特指貝葉經的裝幀形式。該詞源于古代印度佛經的保存方式:将貝多羅樹葉(貝葉)裁切後書寫經文,疊放整齊後用木闆夾住兩端,再用繩索穿結固定。
作為佛經的代稱
因佛經多采用貝葉書寫并裝訂成夾闆形式,故以“梵夾”代指佛經整體。唐代李賀《送沉亞之歌》中“短策齊裁如梵夾”即用此意。
特殊裝幀方式
“梵夾”既指代佛經内容,也描述古代佛教文獻獨特的裝幀形制,體現了佛教傳播與文獻保存技術的結合。
百篇科扒進超次澄清天下成資次及大嫂燈草暏是諷勸淈亂函授生寒鷃和木合钤何以後進懷仁環堵皇風會串護軍使虎落平川笳愁井闬進取窘束句律醵助狼羔子籠山絡野緑耳謾正穆護砂棚攤剽蹂聘命寝湮蚑行喙息起疑曲奉升泰審判時分失守十齋期收詞説辭嘶酸送行太平令堂陛傥來物譚嗣同銅鴨文帚五斂子兀坐賢獲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