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綦巾的意思、綦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綦巾的解释

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聊乐我员。” 毛 传:“綦巾,苍艾色女服也。” 孔颖达 疏:“苍即青也,艾谓青而微白,为艾草之色也。” 清 钱谦益 《嫁女词》之四:“縞衣与綦巾,理我嫁时衣。” 清 黄遵宪 《送女弟》诗之二:“盛妆始脂粉,常饰惟綦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綦巾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女性服饰,特指青黑色或苍艾色的蔽膝或围裙。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字义与基本定义

綦巾由“綦”与“巾”二字构成:


二、文献出处与经典用例

最早记载见于《诗经》:

《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聊乐我员。”

郑玄笺:“綦巾,苍艾色女服也。”

此处以“綦巾”代指衣着朴素的女子,与“縞衣”(白衣)并提,体现其素雅特征。


三、颜色考辨与形制争议

  1. 颜色:
    • 主流观点承袭郑玄注,释为苍艾色(青黑杂糅)。
    • 《汉语大字典》补充:“綦”可指“青白纹相间之帛”,故部分学者认为其或含青白交织纹理。
  2. 形制:
    • 多数学者据《仪礼》推测为蔽膝(类似围裙),系于腰间以蔽挡尘污。
    • 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为“未嫁女所服”,体现礼制身份。

四、文化象征意义

在《诗经》语境中,綦巾被赋予双重意涵:

  1. 质朴之美:

    与华服对比,象征女子淡雅端庄的德行,如朱熹《诗集传》注:“綦巾,贱服。”

  2. 礼制符号:

    汉代以降注疏多强调其符合“妇德尚俭”的礼教规范,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礼制佐证其象征意义。


五、历史演变与后世影响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3. 《毛诗正义》(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
  4.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5. 《诗经名物新解》(扬之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綦巾”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释

綦巾(拼音:qí jīn)指青白色或青黑色的服饰,特指古代未出嫁女子的衣着或佩巾。该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描述男子眼中淡雅装扮的未婚女子。


二、词源与考据

  1. 颜色争议
    不同文献对“綦”色的描述略有差异:

    • 《毛传》释为“苍艾色”(青中带微白,如艾草色);
    • 部分注疏称“青黑色”;
    • 现代多统一为“青白色”。
  2. 服饰功能
    作为未婚女子的标志性服饰,“綦巾”可能指头巾或蔽膝类衣物,象征身份纯洁朴素()。


三、延伸用法

少数文献(如)提到“綦巾”被引申为品行高尚的象征,但此用法未见于主流典籍,可能是后世对士人风骨的附会。


四、注意

建议结合《诗经》原文及汉代注疏理解其本义,避免混淆引申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度跋距背篼别屋草图撤烂污杵糠春老出徒打粗大酒大肉躭代点酥娘递递方人逢昌孤雁闳富画境驾鹅翦刀草胶姆糖惊恼晋食苦酒阔步高谈劣缺丽木令节碌碌剌剌迈德卖懒冒黩没巧不成话盟誓默送木材蓄积量拍音碰簧锁皮棉品臣平宥皮纸骑缝趋班商枚弄色世雠诗淫守蕃说夫宿眉桃子偷耳望峯息心往化无听乌菟遐辔西驾铣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