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棋劫的意思、棋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棋劫的解释

亦作“棊劫”。围棋的劫争。亦用以喻争战。《周书·儒林传·乐逊》:“譬犹棊劫相持,争行先后,若一行不当,或成彼利,诚应捨小营大,先保封域,不宜贪利边陲,轻为举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 秦 兗州 刺史 彭超 请攻 沛郡 太守 戴逯 於 彭城 ,且曰:‘愿更遣重将攻 淮南 诸城,为征南棊劫之势,东西并进, 丹阳 不足平也。’” 胡三省 注:“棊劫者,以棊势喻兵势也。围棊者,攻其右而敌手应之,则击其左取之,谓之劫。” 宋 陆游 《初夏》诗:“细煅诗联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参见“ 劫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棋劫"是一个围棋术语,专指围棋对弈中的一种特定规则和局面状态,其核心含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棋劫"又称"打劫",指的是围棋中一种特殊的提子与反提规则。当一方落子提掉对方一颗子后,如果对方立即在刚被提子的位置回提一子,会导致棋形瞬间恢复到提子前的状态,形成无休止的循环。围棋规则禁止这种"同形再现",因此规定:一方提劫后,另一方不能立即回提(称为"提回"),必须先在其他地方走一步(称为"找劫材"),之后才能回提。这个规则所约束的提子与反提过程及其形成的局面,就称为"劫"或"棋劫" 。

  2. 规则要点:

    • 禁止立即回提:这是棋劫规则的核心。提劫方(A)提掉对方(B)一子后,B方不能立刻在同一个点落子反提A方刚下的那颗子。
    • 找劫材:B方若想回提,必须在棋盘的其他地方(即劫材所在处)下一子。这步棋需对A方构成某种威胁(如攻击另一块棋、破坏眼位、扩大地盘等),迫使A方回应。
    • 应劫与消劫:A方可以选择在劫材处回应(应劫),此时B方获得回提劫的权利;或者A方选择不理会B方的劫材,而是在被提劫的位置连接(或下在其他地方,但意味着放弃劫争),称为"消劫",这样劫争就结束了。
    • 劫的价值与类型:劫的价值大小不一,有的劫关系到整块棋的死活(生死劫),有的劫只涉及少量目数(官子劫)。棋手需要根据劫的价值和全局形势,决定是否开劫、如何找劫材以及是否应劫或消劫 。
  3. 历史渊源与重要性: "劫"的概念在围棋中历史悠久,是围棋规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保了棋局的正常进行和胜负的合理判定。它极大地增加了围棋的复杂性和策略深度,是围棋战术(如劫争、劫杀、劫活)和战略(如利用劫争转换、牵制)的核心元素之一。理解并掌握"棋劫"的规则与运用,是区分围棋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棋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围棋术语)

指围棋中的“劫争”,即对弈双方围绕某一关键点反复争夺的战术。围棋规则中,当一方提子后,另一方需隔一手才能回提,这种循环对抗的棋局状态称为“劫”。

二、引申比喻

常用于比喻军事、政治等领域的激烈争夺,强调策略性对抗。例如:

  1. 《周书·儒林传》以“棋劫相持”形容战争中的进退策略,主张“舍小营大,先保封域”;
  2. 《资治通鉴》记载东晋战例时,用“棋劫之势”比喻东西两线并进的军事布局。

补充说明

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棊劫”,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体现以小见大的博弈智慧。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周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禄败露班示暴巫北内閟宫避阱入坑澄虑垂珠出知潨泻凑拢存没厝所多端寡要二产妇告知鬼币诡谲无行黑鬼和人昏蹶豁情几桉江醪江夏八俊唧唧喳喳境地井干具耳快心满志僚吏灵晖脑气筋那些鸥波朴戆前官青伤期周驱龄折谋蛇螫断腕收留帅行疏芜饕餮之徒怗懘梯航铜音推演屯蹷徒设枉邪未决五儁无须之祸湘汨闲美鸂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