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經卷冊。 元 吳師道 《李龍眠<蓮社圖>》詩:“休吟散梵帙,風鑪薦寒泉。”
梵帙是漢語中對佛教經卷的雅稱,特指用布帛包裹的佛經裝幀形式,兼具物質載體與文化象征的雙重含義。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音譯自梵語“Brahmā”,原指印度宗教中的神聖力量,漢語中引申為“與佛教相關的、清淨的”。如《說文解字》釋:“梵,潔也。”
本義為包裹書卷的布套。《釋名·釋器用》載:“帙,裹書之帛也。”後泛指書籍函套,如《廣韻》注:“帙,書衣。”
故“梵帙”即“包裹佛經的帛套”,代指佛經整體。
古代佛經以卷軸形式保存,每十卷為一帙,用絲帛或錦緞包裹,既防損毀亦顯尊崇。如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載:“經帙須以赤檀為軸,素絹為裡。”
“梵”字凸顯佛經的神聖性,“帙”體現對經典的珍視,二字結合暗含“以世俗之物護持佛法”的深意。宋代贊甯《大宋僧史略》稱:“梵帙莊嚴,法寶所依。”
該詞多見于詩文,承載超脫塵世的意境:
古籍原文補充
《釋氏要覽·卷上》:“梵帙者,西天以貝葉為經,束以梵夾;東夏以紙素成卷,護以缥帙。”
“梵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佛經的卷冊或經書裝幀的函套。該詞由“梵”(與佛教相關)和“帙”(古代書籍的布套或卷冊)組合而成,常用于佛教文化語境中。
讀音與結構
出處與用法
元代吳師道在《李龍眠〈蓮社圖〉》詩中曾用此詞:“休吟散梵帙,風爐薦寒泉。”,描繪了暫停誦讀佛經、享受清幽的場景,體現其文學與宗教結合的意境。
相關詞彙擴展
與“梵”相關的佛教詞彙還有:
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佛教經典在古代的保存與傳播方式,常用于詩詞或文獻中,表達對佛法的尊崇或禅意氛圍的營造。
哀子百丈邊鋒卞躁冊襚顫顫波波獑胡翅羽除目蔥楚道惱盜啼風喻富殖公司債券鳏寡規戒固有黑魆魆洪範猾橫懷怪将牢角回椒壸矜才金鑼進巵酒池肉林灸曬巨公開敞烈炬臨事李輕車陋宇馬杆棉薄泯絕南庫髼鬃僻靜毗岚起卦蚙窮仁丹胡須塞表桑穰鳝絲聲績實受絲淚隧道門騰仚忘魂亡書唯理論無甔石骛骛缃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