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者的意思、靜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者的解釋

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多指隱士、僧侶和道徒。《呂氏春秋·審分》:“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始甯墅》詩:“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 黃節 注引《論語》:“智者動,仁者靜。”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詩:“ 蔡侯 靜者意有餘,清夜置酒臨前除。” 仇兆鳌 注:“ 夢弼 謂: 蔡侯 為人恬靜而意氣有餘。” 清 趙翼 《題鄒蓮浦小照》詩:“超然靜者心,小憇寄幽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靜者”是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靜者”指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多用于描述隱士、僧侶、道徒等群體。該詞強調内在的甯靜與對世俗的超脫,如《呂氏春秋·審分》所言:“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

二、詞源與演變

  1. 曆史文獻

    • 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靜者無知”的哲學表達。
    • 南朝謝靈運在《過始甯墅》中以“還得靜者便”暗喻歸隱心境,黃節注引《論語》“仁者靜”為佐證。
    • 唐代杜甫在《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中用“靜者意有餘”形容友人的恬淡品格。
  2. 文化内涵

    • 融合道家“清靜無為”與儒家“仁者靜”的思想,體現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 宋代詩人趙翼曾以此詞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三、使用場景與示例

四、總結

“靜者”不僅是一個描述性詞彙,更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其内涵從古代隱逸思想延伸到現代人的心靈修養,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靜者的意思

靜者(jìng zhě)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一個人或物處于安靜、寂靜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靜者的部首是青字旁(qīng zì páng)和人字頭(rén zì tóu),總共有11畫。

來源

靜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它的本義是指安靜、平靜的狀态。

繁體

靜者的繁體字是「靜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靜者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朝時期的寫法是「靜者」。

例句

1. 在這個喧嚣的城市裡,他是個靜者,喜歡獨自享受寂靜。

2. 這幅畫把河流的甯靜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感受到自然的靜者。

組詞

安靜、寂靜、靜心、靜默、靜谧、靜夜

近義詞

悠閑、安甯、甯靜、寂靜、肅穆

反義詞

喧鬧、活躍、吵鬧、繁忙、嘈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