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傷嗟歎。《易·離》:“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孔穎達 疏:“憂戚而嗟嘆也。” 宋 王安石 《送潮州呂使君》詩:“ 韓 君 揭陽 居,戚嗟與死鄰。” 明 方孝孺 《答劉養浩書》之二:“每觀古之名士,少遭挫抑,則戚嗟怨悼,若無所容者,深病其無識。”亦作“ 戚戚嗟嗟 ”。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臣負罪嬰舋,自拘海島,戚戚嗟嗟,日與死迫。” 宋 蘇洵 《衡論上·兵制》:“謂期民宜如生三代之盛時,而乃戚戚嗟嗟無終歲之畜者,兵食奪之也。”
“戚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ī jiē,其基本含義為憂傷嗟歎。以下是詳細解釋:
“戚嗟”是典型的古典漢語詞彙,兼具情感深度與文化意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哀歎、悲戚的内涵。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易經》、唐宋詩文等文獻。
戚嗟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悲傷、哀歎。該詞的部首拆分為戈和口,總共有16個筆畫。
戚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王風·戚假》中有“戚戚兮”之句,其中的“戚”字與戚嗟相同,都有悲傷的含義。而“嗟”字則表示歎息、哀歎的意思。因此,戚嗟一詞的意義由此而來。
在繁體字中,戚嗟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戚嗟的寫法也與現在稍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戚嗟的寫法是“戚□”,其中的□表示一個獨立的部分,表示音符,用于注明讀音。
以下是一些關于戚嗟的例句:
- 當聽到這個消息時,她戚嗟不已。
- 在婚禮上,新娘的父親戚嗟地望着她離去。
- 我對失去的親友戚嗟不已。
與戚嗟相關的組詞有:戚戚、戚然、嗟歎。
戚戚形容悲傷或不快;戚然形容悲哀的樣子;嗟歎表示歎息、哀歎。
與戚嗟相反的詞語是歡快、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