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怯弱。《莊子·列禦寇》:“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 郭象 注:“困畏,怯弱者也。”
(2).圍困拘囚。《文選·班昭<東征賦>》:“入 匡 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聖人。” 呂向 注:“《論語》雲:‘子畏於 匡 ’,言遭 匡 人圍之也,念衰亂之代,使聖人困厄勤苦也。”
“困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主要來源于古典文獻及權威詞典:
怯弱、懦弱
指因性格或心理上的畏懼而表現出軟弱狀态。
圍困拘囚
指被外部環境或勢力限制自由,陷入困境。
“困畏”在古籍中兼具主客觀雙重含義,既指内在的怯弱,也指外在的受困狀态。使用時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優先參考《莊子》《文選》等經典文獻的釋義。
困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第一個字是“困”,第二個字是“畏”。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困”字的部首是囗,共有7個筆畫;
- “畏”字的部首是田,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 “困”字是一個古代漢字,表示被困擾、束縛、無法自由的狀态;
- “畏”字也是一個古代漢字,表示害怕、畏懼的情緒。
繁體字:
- “困”字的繁體形式為「睏」;
- “畏”字的繁體形式為「畏」。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字典《說文解字》中,對于“困”字的字義解釋為“久留外也”;
- 而古代對于“畏”字的解釋為“怯惡露也,恐甚露則失志”。
例句:
- 他在困畏中奮力掙脫。
- 面對未知的困畏,她選擇了勇敢面對。
組詞:
- 組成“困畏”的兩個字都可以與其他字組合形成新詞,例如困惑、困苦、畏縮、畏懼等。
近義詞:
- “困畏”的近義詞包括拘束、束縛、恐懼等。
反義詞:
- “困畏”的反義詞包括自由、無畏、勇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