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ag and drum]旗和鼓。古時軍中用以發號施令
故國之旗鼓。——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1).旗與鼓。古代軍中指揮戰鬥的用具。《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楊伯峻 注:“《孫子·軍争篇》引《軍政》曰:‘言不相問,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南朝 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恨!” 唐 皇甫冉 《送客》詩:“旗鼓軍威重,關山客路賒。”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孝感之戰》:“餘授以旗鼓,命掩伏山側,餘遂趨賊壘。”
(2).喻指首領;典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馬觀察 維翰 ……與 盧雅雨 同年,一時號‘南 馬 北 盧 ’,亡後, 盧 哭之雲:‘前輩典型亡北鬥,中原旗鼓失南軍。’” 清 張聲玠 《四十自序》:“與 閩 之學士大夫文人墨士,胔酒淋漓,騷壇樹旗鼓。” 梁啟超 《立憲派》:“今也吾儕此無政府之國,為無政府之民……如師陷重圍,敵軍肉薄,而無其旗鼓。”
(3).武術使棍棒的架式。《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都去拿了一條棒做了一個旗鼓, 楊官人 也做了一個旗鼓。”《水浒傳》第二回:“﹝ 王進 ﹞去槍架上拿了一條棒在手裡,來到空地上,使個旗鼓。那後生看了一看,拿條棒滾将入來,逕奔 王進 。”
“旗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以下為綜合解釋:
字面意義
“旗”指戰旗,“鼓”指戰鼓,二者均為古代軍隊指揮戰鬥的工具。古代作戰時,旗鼓用于傳遞號令,統一軍隊行動,如《左傳》記載“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通過旗鼓指揮進退)。
引申含義
現多形容雙方實力相當、競争激烈的情景,例如“旗鼓相當”或“重振旗鼓”。如:“兩位棋手旗鼓相當,難分勝負。”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引用或方言用法,可查閱《漢典》《左傳》等典籍。
旗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軍隊鼓號聲和旗幟的豎立,更廣義上指軍隊整備肅穆的樣子,是一種氣勢磅礴,壯麗威武的景象。
旗鼓的部首是旗(㇏)和鼓(⺣),它的總筆畫數為14。
旗鼓的字義來源于旗幟和鼓樂的場面。軍隊行軍時,鼓聲作為信號以及士兵們的步伐節奏,旗幟則代表着所屬勢力和方向。旗鼓象征戰鬥力強大、氣勢雄健的軍隊。
在繁體字中,旗鼓分别寫作旗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旗寫作“䯊”或者“幾”,鼓寫作“㪭”。不同的時期和流派可能有微小差異。
1. 軍營中,士兵們整齊列隊,旗鼓齊鳴,氣勢如虹。
2. 這場戰役的旗鼓相當激烈,雙方都不願讓步。
旗幟、鼓樂、戰旗、軍鼓、旗手、鼓舞、懸旗、擊鼓等。
軍容、隊伍、氣勢、威武、壯麗。
落寞、疲憊、潰敗、散漫、退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