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逶遲的意思、逶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逶遲的解釋

亦作“ 逶遟 ”。亦作“ 逶遅 ”。1.彎曲下垂貌。《西京雜記》卷四引 漢 枚乘 《柳賦》:“忘憂之館,垂條之木。枝逶遲而含紫,葉萋萋而吐緑。”

(2).遙遠貌。 唐 王維 《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詩:“都門謝親故,行路日逶遲。” 趙殿成 注:“ 毛萇 《詩傳》:逶遲,歷遠之貌。” 清 趙翼 《蔣畤南緻政後特诏起總督漕運淮堧相晤敬賦奉呈》詩:“ 薊 闕陳情詞懇款, 秦 關回首路逶遲。”

(3).徐行貌;徘徊貌。《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旌委鬱於飛飛,龍逶遲於步步。” 張銑 注:“逶遲,徐行貌。”遲,一本作“ 遟 ”。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舟凝滞於水濱,車逶遟於山側。”遟,一本作“ 迤 ”。 宋 蘇轍 《巫山賦》:“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見兮,想遊步之逶遲。”

(4).頹靡衰弱貌。 唐 韋應物 《送令狐岫宰恩陽》詩:“逶遅歲已窮,當造 巴子城 。”遅,一本作“ 遲 ”。 宋 陳師道 《寒夜有懷晁無斁》詩:“老境厭逶遲,人情費将護。” 宋 葉適 《改東門出》詩之一:“我老皮骨銷,扶行歎逶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逶遲”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多個來源的考據,主要包含以下義項:

1. 彎曲下垂的形态 常見于描繪植物枝條的自然形态,如漢·枚乘《柳賦》中“枝逶遲而含紫”,形容柳枝彎曲下垂的姿态。

2. 遙遠綿長的狀态 用于描述空間或時間的遙遠感,如唐代王維詩句“行路日逶遲”,體現旅途的漫長。

3. 緩慢行進或徘徊 多見于文學作品中,如南朝江淹《别賦》“車逶遲于山側”,表現離别時車輛在山路緩慢前行的場景。

4. 頹靡衰弱的樣貌 此義項較為罕見,多指人或事物精神萎靡的狀态,如“頹靡衰弱貌”的描述。


詞源與變體
該詞存在多種異體寫法,如“逶遟”“逶遅”等,常見于不同文獻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西京雜記》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逶遲的意思

逶遲(wēi chí)一詞的意思是指行走緩慢,動作遲緩,不急不徐的樣子。形容物體的移動或人的行走緩慢而曲折。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逶字由“辶”部和“韋”部組成。

逶的拼音是wēi,主音為第一聲。

逶的部首“辶”表示在途中行走的意思。

逶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逶遲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中,是指一個人行走緩慢且儒雅的形象。

繁體

逶遲的繁體字為彙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逶遲的寫法有時會把“韋”部替換為“迤”部,即迤遲。

例句

他以逶遲的步伐緩緩走進了教室。

花園中的小溪逶遲而過,營造出一種甯靜的氛圍。

組詞

逶遲不前、逶迤、行逶、逶遲曲徑

近義詞

徐行、漫步、緩慢、悠閑

反義詞

疾行、飛奔、迅疾、急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