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逶遲的意思、逶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逶遲的解釋

亦作“ 逶遟 ”。亦作“ 逶遅 ”。1.彎曲下垂貌。《西京雜記》卷四引 漢 枚乘 《柳賦》:“忘憂之館,垂條之木。枝逶遲而含紫,葉萋萋而吐緑。”

(2).遙遠貌。 唐 王維 《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詩:“都門謝親故,行路日逶遲。” 趙殿成 注:“ 毛萇 《詩傳》:逶遲,歷遠之貌。” 清 趙翼 《蔣畤南緻政後特诏起總督漕運淮堧相晤敬賦奉呈》詩:“ 薊 闕陳情詞懇款, 秦 關回首路逶遲。”

(3).徐行貌;徘徊貌。《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旌委鬱於飛飛,龍逶遲於步步。” 張銑 注:“逶遲,徐行貌。”遲,一本作“ 遟 ”。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舟凝滞於水濱,車逶遟於山側。”遟,一本作“ 迤 ”。 宋 蘇轍 《巫山賦》:“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見兮,想遊步之逶遲。”

(4).頹靡衰弱貌。 唐 韋應物 《送令狐岫宰恩陽》詩:“逶遅歲已窮,當造 巴子城 。”遅,一本作“ 遲 ”。 宋 陳師道 《寒夜有懷晁無斁》詩:“老境厭逶遲,人情費将護。” 宋 葉適 《改東門出》詩之一:“我老皮骨銷,扶行歎逶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逶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典詩文之中。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 曲折綿延、蜿蜒曲折的樣子: 這個含義側重描述道路、水流、山脈等事物的形态特征,強調其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狀态。例如:

    "望舊邦兮路逶遲,憂心悄兮志勤劬。" (王粲《登樓賦》) —— 這裡形容眺望故鄉的道路漫長而曲折。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均将此列為首要義項。

  2. 徐行、徘徊的樣子: 這個含義側重描述人或事物行動的狀态,指緩慢行走、流連徘徊的樣子,常帶有一種從容、舒緩或遲疑不前的意味。例如:

    "逶遲動車馬,惆怅出松蘿。" (謝朓《出藩曲》) —— 這裡形容車馬緩緩啟動。 "逶遲戀軒陛,蕭散反丘樊。" (王維《同盧拾遺過韋給事東山别業二十韻》) —— 這裡形容流連徘徊于宮殿台階。 來源依據:《辭源》(商務印書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均收錄此義項。

“逶遲”的核心意象在于“曲折”與“徐緩”。它既可以描繪空間上蜿蜒曲折的形态(如道路、河流),也可以描繪時間上或動作上緩慢、徘徊的狀态(如車馬行進、人的流連)。這個詞帶有較強的文學色彩和古典韻味,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逶遲”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多個來源的考據,主要包含以下義項:

1. 彎曲下垂的形态 常見于描繪植物枝條的自然形态,如漢·枚乘《柳賦》中“枝逶遲而含紫”,形容柳枝彎曲下垂的姿态。

2. 遙遠綿長的狀态 用于描述空間或時間的遙遠感,如唐代王維詩句“行路日逶遲”,體現旅途的漫長。

3. 緩慢行進或徘徊 多見于文學作品中,如南朝江淹《别賦》“車逶遲于山側”,表現離别時車輛在山路緩慢前行的場景。

4. 頹靡衰弱的樣貌 此義項較為罕見,多指人或事物精神萎靡的狀态,如“頹靡衰弱貌”的描述。


詞源與變體
該詞存在多種異體寫法,如“逶遟”“逶遅”等,常見于不同文獻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西京雜記》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蒻並駕齊驅不脩不言而喻産後熱陳刍淳雄詞曹墊背地厘奪情惡臭惡意煩富風車雨馬風清月皎奮翼國字漢檔房哄慫枷稍階資錦歸盡敬金氣九點圓酒尊計偕蹶蹶竣盡冷敷冷韻兩意列甯主義列人靈轜祿算率己履屐賣錢冒地薩怛嚩面受南陽氣齧指拟話本淺蹙妾婦之道拳頭産品熱可炙手日窟宂猥軟和尚右疏微頌歌吐豔外丹枉結憲憲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