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權備的意思、權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權備的解釋

三國 孫權 、 劉備 的并稱。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逮作者之書事也,乃沒 吳 蜀 號諡,呼 權 備 姓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權備”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尚未形成标準化的詞條收錄,但從構詞法角度可作以下解析:

一、詞素分解

  1. 權:本義為秤錘,引申為權衡、權變。《說文解字》釋為“稱錘也,從木雚聲”,《孟子·梁惠王上》載“權然後知輕重”,體現其權衡利弊的核心内涵。
  2. 備:甲骨文字形像箭在器中,本義為具備、預備。《禮記·中庸》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強調預先準備的重要性。

二、組合釋義 “權備”可理解為權宜性預備措施,指基于形勢變化采取的靈活籌備策略。例如明代軍事文獻《陣紀》提到“兵無常勢,權備之道存乎一心”,體現動态應對的戰術思維。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中的臨時性表述,現代漢語更常用“權變籌備”“權宜之計”等短語表達類似概念。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辨析“權非詭道,備非冗務”,強調權變與籌備的辯證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權備”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1. 三國人物并稱 指三國時期的孫權(東吳)與劉備(蜀漢)兩位君主的合稱,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例如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稱謂》中提到史書撰寫時“呼權備姓名”,即直稱二人名諱而非尊號。

  2. 權謀周備的成語 該詞亦可解作“權謀周密,準備充分”,強調在策略上全面考量、應對周全的能力。此釋義多見于現代詞典的成語分類中。

使用建議:

兩類釋義的來源差異較大,建議根據具體文本背景選擇合適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搬駁卑伏不二味側臣策高駕超群轶類磁北地穴遞卒對講機睹始知終芙蓉城負壓光素裹腳條子邯鄲記紅箋恢拓回源檢局監視器昆侖黃離隊麗色裡通外國龍荒朔漠娈童鹿栅門外樓頭碾磑偏端批逆鱗僻字澀句鉛幕诎信曲原熱絡仁洽人性蝾蚖入液三垣繩督式谷時酒時味爽籁裋褐送情碎雜太平無象投策徒旅晚米甕菜無故掀天斡地析辯邪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