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 孫權 、 劉備 的并稱。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逮作者之書事也,乃沒 吳 蜀 號諡,呼 權 備 姓名。”
“權備”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三國人物并稱 指三國時期的孫權(東吳)與劉備(蜀漢)兩位君主的合稱,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例如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稱謂》中提到史書撰寫時“呼權備姓名”,即直稱二人名諱而非尊號。
權謀周備的成語 該詞亦可解作“權謀周密,準備充分”,強調在策略上全面考量、應對周全的能力。此釋義多見于現代詞典的成語分類中。
使用建議:
兩類釋義的來源差異較大,建議根據具體文本背景選擇合適解釋。
權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掌握權力并做好準備。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常用于描述某個組織、機構或個人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以确保自己的權力得以充分行使。
權備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貝”,其中“手”代表手部,表示與權力相關的動作,而“貝”則起到聲符作用。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權備這個詞最早出現于《漢書·魯恭王世表》。在古代,為了維護權力和政權的穩定,君主常常需要做好準備,掌握權力。因此,“權備”一詞就形成了。
在繁體字中,“權備”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權備可以寫作“權備”。其中,“權”的左部變為“木”,表示權力來源于決策和管理,而“備”的左部保持不變。
1. 領導要時刻做好權備,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2. 高級管理人員應該具備權備措施,以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轉。
權力、權威、權益、備戰、備用、備案
權謀、權謀權變、權謀術
無備、無權、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