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假如。《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 真卿 曰:‘ 平原 兵新集,尚未訓練,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鄰!雖然,借若諾子之請,則将何為乎?’”
"借若"是古漢語中的假設連詞,其核心語義為"假使、如果",主要用于假設性語境中引出條件分句。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冊第1437頁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由"借"(表憑借)與"若"(表假設)複合而成,構成"假設+結果"的複句關系。
從詞性演變角度分析,《古漢語虛詞通釋》指出,該詞在唐宋時期達到使用高峰,常見于诏令、奏議等正式文體,具有莊重的語體色彩。元代以後逐漸被"假如""倘若"等新興連詞替代,現代漢語中已完全退出日常使用。
在句法功能方面,《古代漢語語法》記載其典型用法有三種:①構成"借若+條件,則+結果"句式(如韓愈《論佛骨表》"借若不能肅清妖妄,何以安國定邦");②與疑問詞"何""安"呼應表反诘(如柳宗元《封建論》"借若諸侯皆叛,何以制之");③前置主謂結構強調假設(如《全唐文》"借若天時不利,人謀不臧,猶當守節效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該詞不可單獨成句,必須連接兩個完整分句,且後句多含推斷性内容。
“借若”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è ruò,其核心含義為“假如”,常用于假設性語境中,表示對某種情況的設想或條件性推測。以下是具體解析:
假設連詞
表示“如果、假使”,用于引出假設條件。例如《資治通鑒》中的用例:“借若諾子之請,則将何為乎?”()。
類似現代漢語中的“倘若”“假若”,強調對未發生情景的假設。
字義分解
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詞源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言語法專著。
白圭半旗不整才傑長辭絺巾瘡好忘痛初年辭榮漼漼大吃大喝登祇洞澈鬥僻對于凡限負隅甘居人後關領鼓半害肚曆華語穢亂将錯就錯記持寄牋擊折軍壘龛岩扣盤扪鑰狼心狗肺雷桐良娣洛夫麻搗馬球梅桃子溺窩子配電盤噴池僑徙親屈泅戲紉針三長齋月商較商餘設笄沈猜什伍東西石奴時人示弱嗜書樹大根深土地廟土民威禍武舉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