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窃攘的意思、窃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窃攘的解释

(1).谓窃据帝王之位。《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序》:“自 唐 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髠盗贩,衮冕峨巍, 吴 暨 南唐 ,姦雄窃攘。”

(2).侵犯。 明 沉鲸 《双珠记·姑妇相逢》:“胡奴窃攘,肆干戈,鼎沸多方。生黎涂炭,景凄凉。”

(3).剽窃。 宋 欧阳修 《笔说·薛道衡王维诗说》:“若‘漠漠水田飞白鷺,阴阴夏木囀黄鸝’,终非己有,又何必区区於窃攘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窃攘是由“窃”与“攘”两个动词复合而成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偷盗与抢夺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物品或权益,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层解析: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窃(竊)

    《说文解字》释为“盗自中出曰窃”,指暗中盗取他人财物。引申为隐秘、非法地占有,如《墨子·非攻上》中“窃其桃李”即用此义。

    参见《汉语大词典》“窃”字条(第8卷,第1页)。

  2. 本义为推让,后衍生出“侵夺”“抢夺”之意。《广雅·释诂一》明确标注:“攘,夺也。”如《汉书·严助传》中“南夷相攘”即指抢夺行为。

    参见《古代汉语词典》“攘”字条(商务印书馆,第2版,第1289页)。


二、复合词“窃攘”的完整释义

窃攘融合二字含义,强调以隐蔽偷盗与公开抢夺相结合的方式侵占他人物品,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盗匪行径的描写。例如:

核心特征:


三、引申义与语境应用

在历史文本中,“窃攘”常扩展至对非正当手段获取名位、功绩的批判。如明代方孝孺《豫让论》斥责“窃攘君位者”,即暗指以阴谋篡权者。现代汉语虽少用此词,但其语义仍保留于“窃取”“攘夺”等派生词汇中。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版)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网络扩展解释

“窃攘”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窃据帝王之位

指以不正当手段篡夺或占据君主之位。例如《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序》中提到“奸雄窃攘”,描述唐末乱世中割据势力僭越称帝的行为。


2.侵犯

表示武力或势力侵扰他方。明代沈鲸的戏曲《双珠记》中“胡奴窃攘”即指外敌入侵,导致社会动荡、百姓困苦。


3.剽窃

指抄袭他人作品或思想。宋代欧阳修在《笔说》中批评某些诗句实为模仿他人,强调创作应避免“窃攘”之嫌。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生僻,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含义均围绕“非法占有”或“不当获取”展开,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层面。

别人正在浏览...

鸊鹈刀步兵战车不结盟国家草酌茶仙乘其不备牀衽触媒楚逸盗源道簪恩分恩府非孝俸缎攻苦食淡海盟山呪汗褟鸿毳沉舟黄后讙笑护调徽徽彗齐佳侠结庐锦还开解块根雷驰冷子龙拏镂骨铭肌芦根緑碧面孔凝澄扭力天平旁雪陪舆前母颀硕秋律七香宝辇散杂山窜山榴唼食折脚舍园谥笔食墨收降特殊教育天菩萨提笔铁嘴寤言乡俗销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