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 渭陽 。” 朱熹 集傳:“舅氏, 秦康公 之舅, 晉公子 重耳 也。出亡在外, 穆公 召而納之。時 康公 為太子,送之 渭 陽而作此詩。”後因以“渭陽”為表示甥舅情誼之典。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統節度鎮軍還江陵》詩:“寒空 巫峽 曙,落日 渭 陽情。”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吾父與君有 渭 陽之誼,欲媳 青君 諒無不允。”
(2).舅父的代稱。 唐 李匡乂 《資暇集·渭陽》:“徵舅氏事,必用 渭 陽,前輩名公,往往亦然。”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唐 畢相諴 ,家本寒微,其 渭 陽為 太湖縣 伍伯。” 清 方文 《石臼訪韓元長》詩:“金石千年事,幽靈仰 渭 陽。”自注:“ 梅解三 , 韓 甥也。其遺集可傳,予欲 元長 梓行之。”
渭陽
一、詞義解析
“渭陽”原指渭水北岸,屬地理方位詞。“渭”即渭水(今渭河),為黃河主要支流;“陽”取“山南水北為陽”的古義,故“渭陽”特指渭河北岸地域。該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渭陽》,記載秦康公送别舅父晉文公于渭河北岸之事,後成為固定文學意象。
二、文化引申義
《詩經·秦風·渭陽》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陽”奠定了“渭陽”喻指舅甥之情的典故。漢代《毛詩正義》注:“渭,水名;陽,水北……送舅氏至北,念母之不見也。” 後世文人如杜甫在《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中“灞涘袁安履,荊門宓賤琴。謬慚知渭陽”,均借此典寄寓對舅氏的眷念。
郦道元《水經注·渭水》載:“渭水又東迳渭陽縣南……縣故城在渭北。” 唐代置渭陽縣(今陝西鹹陽東北),強化了其地理實指意義。宋元後行政區劃雖變,但“渭陽”仍見于方志,如《陝西通志》稱鹹陽“居渭水之陽”。
三、現代使用與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兩義項:
① 渭水北岸;
② 引申為舅氏代稱。
今多用于文學創作及曆史研究,如“渭陽之情”專指甥舅親情。學者考證指出,其文化意涵源于周秦“甥舅同盟”的宗法傳統,渭河北岸作為秦都雍城(今寶雞)東出要道,兼具地理與禮制意義。
參考來源
“渭陽”一詞的含義可從地理、文學典故及文化演變三個維度解析:
“渭陽”原指渭河北岸地區,即今陝西鹹陽一帶。根據古代方位命名規則,“山南水北為陽”,渭河以北故稱“渭陽”。後因秦代尚武文化的影響,“渭陽”逐漸演變為“鹹陽”的舊稱,其中“鹹”取“全”之義,象征陰陽調和、生生不息的道家思想。
甥舅情誼的象征
源自《詩經·秦風·渭陽》,記載秦康公送别舅父晉文公重耳至渭河北岸的場景。詩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成為表達甥舅深情的經典意象,後世以“渭陽之情”代指這一特殊親情。
舅父的代稱
唐代起,“渭陽”被廣泛用于詩詞中代指舅父,如杜甫詩句“落日渭陽情”,李匡乂《資暇集》亦明确記載此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渭陽”可形容“情緒高漲”,此說或源于對渭水奔流氣勢的聯想,但缺乏古籍依據,屬現代引申義。主流解釋仍以地理與文學典故為主。
“渭陽”核心含義為地理名稱及甥舅情誼的文學符號,其演變過程融合了曆史、文化與哲學内涵。
拔罐子冰沍比值勃騰騰裁詩遄逝淳粹邨氓大發橫財當簿薡蕫定貨單肚裡扼死惡物佛郎嵌負償宮绡官媒婆古藝橫撄怳惚灰人假樓奸邪交火憬集涓滌局境課丁郎官鲙陸賈分金毛實密電囊螢沛徂品鑒鉗噤谯國新書輕拂沁緑三面手色象砂殼子聖智沈隱時節黍酒天君天緣退散萬夫文府文江霧茫茫小蓬萊蕭條小眼薄皮狎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