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venfall;dusk]∶日落以後至天還沒有完全黑的這段時間
奄奄黃昏後。——《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漸黃昏清角吹寒。——宋· 姜夔《揚州慢》
(2) [evening]∶見“傍晚”
(1).日已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時候。《楚辭·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唐 李商隱 《樂遊原》詩:“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一日中,自昧爽至黃昏,搖筒者恒琅琅然。” 冰心 《寄小讀者》七:“每日黃昏的遊泛,舟輕如羽。”
(2).昏黃,光色較暗。 宋 林逋 《山園小梅》詩之一:“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3).草名。王孫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王孫》。
“黃昏”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字面含義 由“黃”與“昏”二字構成,本義指日落時天地昏黃的狀态。古時“昏”特指日落後二刻半(約現代36分鐘)的時間段,《說文解字》注:“昏,日冥也”,後與“黃”組合強化了暮色蒼茫的視覺特征。
2. 時間界定 現代天文學劃分為三個階段:
3. 文化意象
4. 語言辨析
5. 科學現象 此時段因瑞利散射效應,可見光譜中長波(紅黃光)占優,大氣折射使落日視位置比實際高約0.5°,産生“日已落而天未黑”的光學現象。
黃昏一詞的意思是指太陽落下或天色暗淡的時刻,即傍晚或日落時分。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黃)部,表示與顔色、光線有關;右邊是“日”部,表示太陽。該字共有13畫。
黃昏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漢字中,黃昏的寫法有變化。例如,在西周時期,黃昏是使用“㐬”來寫的。而在東漢時期則使用了類似現代的“黃昏”字樣。
在繁體字中,黃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以下為一些關于黃昏的例句:
1. 陽光逐漸暗淡,黃昏降臨。
2. 傍晚時分,黃昏的天空被絢麗的紅光染得美麗而甯靜。
一些與黃昏相關的詞語或組詞有:
1. 黃昏時分:傍晚。
2. 黃昏之美:天色晚霞的美景。
3. 黃昏情調:傍晚的浪漫氛圍。
與黃昏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傍晚:指過了正午後的時刻。
2. 暮色:太陽落山後的黑暗。
3. 黃昏時分:用來形容太陽落山後的時刻。
相反意義的詞語有:
1. 清晨:指日出後的早晨。
2. 白晝:指陽光明亮的白天。
3. 黑夜:指太陽下山後的時刻,天空變得黑暗的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