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懇切求教。《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邢昺 疏:“切問者,親切問於已所學未悟之事,不汎濫問之也。”《三國志·吳志·孫登傳》:“夫中庶子官最親密,切問近對,宜用雋德。” 秦牧 《藝海拾貝·知識之網》:“深入生活,博學切問。”
(2).急切問難。 漢 徐幹 《中論·核辯》:“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新唐書·叛臣傳上·陳少遊》:“有媢者欲對廣衆切問以屈 少遊 。及升坐,音吐清辯,據引淹該,問窮而對有餘。”
"切問"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詞義解析
字面構成中,"切"取《說文解字》"刌也"之本義,引申為迫切、懇切;"問"指詢問求知。二字結合表示帶着誠懇态度深入探求學問的行為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懇切求教",強調學習者應持有虛懷若谷的治學态度。
二、經典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儒家典籍《論語·子張》:"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此處"切問"與"近思"形成方法論對仗,指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切實提問來深化思考。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特别注解:"切問者,親切問于己所學未悟之事",揭示其反躬自省的實踐特征。
三、語用演變
明清時期詞義發生延伸擴展,《日知錄》中"切問則理辨"的表述,将原本教育場景中的概念拓展至社會交往層面,指代以務實态度探求事物本質的溝通方式。現代漢語中保留着"切磋問難"等成語,延續着這一詞彙的學術交流功能。
四、權威參考
“切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懇切地追問或求教,強調對問題追根究底的态度。如《論語·子張》中提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邢昺注釋為“親切問于己所學未悟之事,不泛濫問之”,即針對具體疑惑進行深入探究,而非泛泛而談。
延伸含義
在古籍中,“切問”還可表示急切地質問或辯難。例如《中論·核辯》提到“給足以應切問”,指應對他人急切追問的能力。
“切問”與普通提問的區别在于其針對性和深度。現代使用中更強調邏輯性追問,而非單純的情感表達。如指出,重大問題需通過自主思考解決,而非依賴他人答案。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不同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論語》《中論》等文獻原文。
白話詩碧障澄清赤手起家崇谹憃愚初會單毫誕欺蝶戀蜂狂度恕鵝腸發貴法郎機蓋地幹浴滒淖鴻姱紅籤黃院子餞行勦兒矯誣較箸接通羁懷擊鏡積靡靜寂景星鳳凰靳靳疚愆客服連牍兩訖麟嘉木曜内症溺情偏卒平分秋色萍水相逢青怸佢們忍無可忍衽席之愛塞尚生孩勝人一籌石婦石枏書不盡言舒憂韬發屠母土平玩器汙殺無識相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