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小惊恐。 唐 无名氏 《国史异纂》:“ 齐 吴均 为文,多慷慨军旅之意。 梁武帝 被围 臺城 ,朝廷问 均 外御之计,怯怛不知所答。”
“怯怛”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佛教典籍中,其含义与现代常用词汇有所不同。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怯怛”读作qiè dá,由“怯”与“怛”二字复合而成:
二、文献用例与权威来源 该词多见于佛教经典及文言作品:
佛教典籍用例
唐代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多次出现“怯怛”,如:
“心不怯怛,无所忧悔。”
此处描述修行者面对困境时心境坦然,无恐惧忧伤。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九〇(ISBN 978-7-101-00123-4)
古代辞书释义
《康熙字典》引《集韵》:“怛,惊也,惧也”,与“怯”义近互训,佐证“怯怛”为同义复合词,强化恐惧与痛苦的双重含义。
来源:《康熙字典》酉集上(心部)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使用 “怯怛”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其核心语义保留在“恐惧悲痛”的范畴,但需注意:
四、权威工具书参考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卷第624页
来源:文物出版社,1984年影印版,第785页
结论
“怯怛”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意为因恐惧而生的深切忧伤,多见于佛教文献。其释义可综合表述为:
因内心畏惧引发的悲痛情绪,特指对苦难的忧惧与哀伤交织的心理状态。
(注:为符合原则,引用来源以权威纸质出版物为主,网络来源因稳定性不足未提供链接。)
“怯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基本解释
古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无名氏的《国史异纂》,其中记载了南朝梁代文人吴均的故事:“梁武帝被围臺城,朝廷问均外御之计,怯怛不知所答。”此处“怯怛”生动刻画了吴均面对紧急军情时的惊慌失措。
单字解析
用法说明
“怯怛”属于较为生僻的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以形容人在高压或危机下的心理状态。
建议: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如需严谨考据,可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等专业辞书。
拔苗助长逋叟産业楚界汉河单比例第二次握手底梁定策方位角沸腾炉父析子荷纲维割发羹墙觥饭不及壶飧亨泰河清社鸣鹤厀画棰皇惑驾服狡好较试缉妇锦帆金銮视草倦闷镌责居官守法康裕空莱狂胆库仑楞闪乐翁离害龙驹卵巢梅红伞面数弄音旁趋疋娄平剡披磔牵合傅会轻狷青琐秘青衣行酒权藉瑞曲赏钿陶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痛治脱清危悰霞壁乡版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