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後以“論世”指研究時世。 漢 東方朔 《七谏·謬谏》:“不論世而高舉兮,恐操行之不調。” 元 柳貫 《故相東平忠獻王挽歌詞》:“記功宜顯顯,論世匪區區。” 魯迅 《<且介亭雜文>序言》:“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
“論世”一詞源于《孟子·萬章下》,原句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研究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來深入理解其言行與思想。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源考據
孟子提出“知人論世”的理念,強調理解文學作品或曆史人物時,需結合其時代背景(“世”)進行分析。此處“論世”指研究時世背景。
構詞解析
哲學與文學應用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中強調“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體現該詞在文學批評中的方法論意義。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當代常引申為對社會現象或人生道理的深度思考,例如讨論時事、分析文化變遷等。
“論世”既是一個曆史研究方法,也是理解社會現象的思維工具,強調背景與對象的關聯性。
《論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論”和“世”兩個字組成。其中,“論”是由“言”和“侖”組成,它的意思是用言辭來讨論、辯論;“世”則由“一”和“中”組成,表示社會、人世間。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論(言、雲)、世(人、一)
筆畫:論(8畫)、世(5畫)
來源:
《論世》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很長的曆史背景。它常常用來描述人們對于社會現象、人類生活、道德倫理等問題的觀點和見解。
繁體:
繁體字形式:論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論”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其形狀更為古樸,構造更加複雜。而“世”字的古代寫法雖然也有一定差異,但基本輪廓與現代漢字類似。
例句:
1. 他的文章論世明理,觸動了很多人的思考。
2. 這部電影以獨特的視角論世人的善惡之辯。
3. 他們在演講中廣泛論世社會現象和人性弱點。
組詞:
兩個字的組合在不同語境下可以組成不同的詞語,如“世界”、“世俗”、“世間”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議論”、“辯論”等,它們都表達了對于某一問題的讨論和思考。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來決定,例如在正面角度,可以選擇“肯定”、“贊同”等詞作為反義詞;在負面角度,可以選擇“否定”、“反對”等詞作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