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跨坐在岩石上向前移動。《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又有三池、盤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裡,臨峥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有磐石之隥,道狹尺餘,行者騎步相持,絙橋相引。”
“騎步”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í bù,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類解釋:
指在險峻山路上行進的方式,即跨坐在岩石上緩慢移動。該用法多見于《漢書》《水經注》等古籍,描述古代行人在狹窄山道(如“道陿者尺六七寸”)時的艱難行進動作: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走路姿勢像騎馬一樣”,形容行走時身體前傾、步伐穩健或輕盈的狀态。不過此釋義缺乏古籍或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的引申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水經注》等古籍原文,或咨詢語言學專家。
騎步是指騎乘自行車或其他類似車輛行走的動作和方式。
騎步的部首是馬,并且包含12個筆畫。
騎步一詞來源于“騎”和“步”的組合,其中“騎”表示騎乘,借指騎乘各種交通工具;“步”表示步行。結合起來,騎步即指騎乘交通工具進行行走。
騎步是騎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用「乘」代替「騎」,用「行」或「走」代替「步」。
1. 我每天早上騎步去上班。
2. 她喜歡騎步遊覽風景名勝。
1. 騎車:騎乘自行車。
2. 騎馬:騎乘馬匹。
3. 騎摩托車:騎乘摩托車。
騎行、騎駛
步行、徒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