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筆從戎的意思、棄筆從戎的詳細解釋
棄筆從戎的解釋
猶投筆從戎。謂文人棄文就武。 唐 張鷟 《遊仙窟》:“ 蜀 生狡猾,屢侵邊境。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埸,煢魂莫返。”
詞語分解
- 棄筆的解釋 猶言投筆。謂放棄文墨之事。 北周 庾信 《謝滕王集序啟》:“非有 班超 之志,遂已棄筆;未見 陸機 之文,久同燒硯。”參見“ 棄筆從戎 ”。
- 從戎的解釋 參軍投筆從戎詳細解釋投身軍旅。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二:“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 唐 劉商 《贈頭陀師》詩:“少壯從戎馬上飛, 雪山童子 未緇衣。” 宋 陸遊 《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
網絡擴展解釋
“棄筆從戎”是一個漢語成語,指文人放棄文學事業,轉而投身軍事領域。以下為詳細解釋:
1.釋義
- 該成語意為“丢棄筆杆,加入軍隊”,比喻文人主動放棄文職或學術生涯,選擇從軍報國。其核心含義與“投筆從戎”相近,但“棄筆從戎”更強調主動舍棄原有職業的決斷性。
2.出處
- 最早見于唐代張鷟(zhuó)的文言小說《遊仙窟》:“蜀生狡猾,屢侵邊境。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場,茕魂莫返。”
文中描述因邊境戰亂,主人公的兄長和丈夫選擇參軍并戰死沙場,體現該成語的悲壯色彩。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連動式結構,可作謂語、定語。
- 感情色彩:中性詞,既可表達保家衛國的積極選擇,也可暗含無奈舍棄理想的悲情。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投筆從戎、棄文就武。
- 與“投筆從戎”的區别:兩者含義相似,但“投筆從戎”典故特指東漢班超放棄抄寫文書、投身西域建功的事迹,曆史背景更具體;而“棄筆從戎”出自唐代文學作品,適用場景更廣泛。
5.相關典故
- 雖然“棄筆從戎”本身出自唐代,但常被與班超的“投筆從戎”故事關聯。班超出身書香世家,卻選擇從軍并成為西域名将,成為文人轉武職的典型範例。
提示:若需了解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遊仙窟》原文或《後漢書·班超傳》。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棄筆從戎》的意思
《棄筆從戎》是指抛棄文職身份或文學創作,選擇從軍參戰的意思。棄筆指放棄文學創作,從戎指投身軍隊參加戰鬥。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決定放下筆尖,毅然決然地投入軍隊,為國家的利益而奮鬥。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棄筆從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弓(gōng)和戈(gē),部首意思分别是弓和戈矛,表示與軍隊和戰争相關。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目為15畫。
來源和繁體
《棄筆從戎》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軍事理論家、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羅貫中在書中描寫了虎牢關之戰前,曹操建議曹休辭去官職,親臨戰場,振奮士氣的情節。這個詞後來被廣泛運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人放棄文學創作從軍參戰。
《棄筆從戎》是繁體字形式的《棄筆從戎》,主要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在《棄筆從戎》這個詞的寫法中,有一些不同于現在的漢字形式。比如,戎字在古代常常寫作"戎",而現在的寫法為"戎"。
例句
1. 他是一位有才華的作家,但在國家面臨戰争時,他毅然決然地棄筆從戎。
2. 這個年輕人放棄了文學創作的機會,選擇了棄筆從戎,投身軍隊為國家做貢獻。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從戎、棄文從武、棄文從商。
近義詞:改行從軍。
反義詞:執文不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