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意的意思、逆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意的解釋

(1).違背尊長的心意。 漢 賈誼 《新書·數甯》:“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獨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獨曰未治。恐逆意觸死罪。”

(2).指違背自己的心意。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一:“僕雖有志事學,亦不可遂……雖常以古書自磨濯,遇有逆意處,思有親友講説而不可見。”

(3).叛逆的心志。《魏書·陸俟傳》:“反心逆意,既異餘犯,雖欲矜恕,未如之何。”

(4).預料。 清 唐甄 《潛書·貞隱》:“昔者 呂望 之未遇也,不逆意其得志于八十之年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逆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逆意”指違背意願或心意,通常表示言行與原本意圖相反,常見于描述抵觸、反抗或預料之外的情境。

二、詳細釋義

  1. 違背尊長心意
    多用于古代語境,如漢代賈誼在《新書·數甯》中提到臣子進言時“恐逆意觸死罪”,體現對上級意志的違逆。

  2. 違背自身意願
    明代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中“遇有逆意處”即表達内心矛盾,指自身行為與真實想法相悖。

  3. 叛逆心志
    曆史文獻如《魏書·陸俟傳》用“反心逆意”形容叛亂者的意圖,強調對權威的反抗。

  4. 預料、預見
    清代唐甄《潛書》中“不逆意其得志”表示對未來的推測,帶有“意料之外”的隱含意義。

三、詞源解析

“逆”字本義為“方向相反、不順從”,如“逆流”“忠言逆耳”(),與“意”組合後強化了“抵觸、違背”的核心語義。

四、使用場景


通過不同曆史文獻的引證可見,“逆意”的語義隨語境變化,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建議參考漢典()和《新書》《魏書》等原著深入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逆意的意思

逆意(ní yì)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違背或相反的意思。表示與他人的意見或行為不一緻,有一種背離原本意圖的情感或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逆意的兩個字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心。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象形字,筆畫數為3;心是表示心髒的意思,會意字,筆畫數為4。

來源和繁體字

逆意一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楷書和繁體字中,逆意的寫法為「逆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逆意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篆書中,逆意的寫法為「逆意」。而在隸書中,逆意的寫法為「逆意」。

例句

1. 他對我的建議持有逆意,堅決不同意。

2. 不要因為别人的逆意而放棄自己的想法。

組詞

1. 逆境(nì jìng):困境,逆來順受。

2. 逆流(nì liú):水流、空氣等倒流,與正常方向相反。

近義詞

反意、相背、違背

反義詞

順意、順從、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