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敲鍛煉詞句。 宋 林逋 《詩匠》詩:“山落分題月,花搖刻句風。”
“刻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指經過精心雕琢、反複推敲的句子或文字,強調語言表達上的刻意打磨和深刻内涵。例如宋代林逋的詩句“山落分題月,花搖刻句風”,便通過“刻句”形容詩句經過錘煉後的藝術性。
詞源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領域,形容對詞句的嚴謹推敲。例如在修改文章時,作者可能會說“這段文字需再刻句”,意為需要進一步錘煉語言。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對語言藝術有特殊要求的語境中。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6中引用的宋代詩句。
刻句,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它可以做動詞,表示用刻刀在物體上刻上字句或圖案;也可以做名詞,表示刻在物體上的字句或圖案。下面來對這個詞進行更詳細的解析。
刻這個字的部首是刂,底下是豎折,表示切、分的意思。它總共有4個筆畫,基本的筆畫順序是一橫、一折、一橫、一豎。
刻古代稱刻石碑或木闆等的技術。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字刻制技藝,為了記錄曆史事件和重要文化傳統,人們用刻刀在石碑或木闆上刻下文字或圖案。在繁體字中,刻字的寫法是「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刻這個字,古人将其寫作「辦」,表示用力推或勸告的意思。古代的寫法多種多樣,隨着曆史的發展,漢字的形狀和寫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1. 他在木闆上刻下了一首詩。
2. 這座石碑上刻着古代名将的事迹。
刻句這個詞可以和其他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1. 刻意:專門努力或用心去做某事。
2. 刻闆:形容态度或言行固定不變,缺乏靈活性。
3. 刻舟求劍:比喻因為顧忌到某種慣性,而忽視了事物的變化。
刻句的近義詞有:雕刻、刻畫、題刻。
刻句的反義詞有:塗抹、擦除、抹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