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敲榜 ”。1.笞打。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姦偷。” 清 姚世钰 《吴兴太守行》:“民实畏官府,民岂甘敲搒。”
(2).指刑杖。 宋 苏轼 《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一为符竹累,坐老敲搒间。” 宋 苏辙 《送李钧郎中》诗:“敲榜满前但长啸,簿书堆案常清谈。”
“敲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笞打、鞭打
作为动词时,表示用棍棒等工具击打,常用于古代刑罚或暴力行为的描述。例如唐代韩愈诗句:“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姦偷。”。
刑杖
作为名词时,指代执行笞打的工具。如宋代苏轼诗云:“一为符竹累,坐老敲搒间。”。
异体写法
部分文献中亦作“敲榜”,如清代姚世钰《吴兴太守行》中“民实畏官府,民岂甘敲搒”。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韩愈诗集》《苏轼文集》等古籍。
《敲搒》这个词在汉语中有两个常见的意思。
1. 形容敲打或击打某物的声音。这个意义下,敲搒描述的是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常用于形容敲击的力度较大、声音较响的情况。
2. 形容乐观或开心,心情愉快。这个意义下,敲搒表示心情舒畅、愉悦的状态,常用于形容开心的事情或快乐的心情。
《敲搒》这个词由“手”和“凹”两个部首组成。
拆分笔画如下:
手(9画):拆分为“扌”(3画)和“又”(2画)。
凹(5画):拆分为“几”(2画)和“口”(3画)。
《敲搒》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根据语言学家的推测,敲搒可能是民间用语或方言演变而来。它的使用频率较低,多为口语中使用。
《敲搒》的繁体字写法为「敲搒」。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敲搒使用的是「敲搅」这个词组合。
1. 他用力敲打木桌,发出了一声清脆的敲搒声。
2. 小明得知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开心得敲搒了一整天。
敲打、搬敲、敲门、敲击、敲响、敲打声
敲击、敲打、拍打、打击、敲敲打打
轻敲、抚摸、轻拍、挠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