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击火石以取火。 唐 韩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元 倪瓒 《绝句》:“敲火煮茶歌《白苧》,怒涛翻雪小停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门扉隐隐有白6*粉大书字,敲火视之,则‘此寺多鬼,行人勿住’二语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敲火汉语 快速查询。
“敲火”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通过敲击火石(如燧石)产生火花以取火的行为。这是古代常见的取火方式,常见于诗词或古籍描述中。例如:
引申为通过特定手段或方法推动事情发展,强调主动创造条件以实现目标。例如成语用法中,可形容“用策略激发行动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出处或古籍用例,可参考《石鼓歌》《阅微草堂笔记》等原文。
敲火是汉语词汇,指的是用火炉或者火箱取暖。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敲为手部旁,右边的火为意符旁。主要构成敲火的字的笔画有11画。
敲火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为了取暖,在冷冬躲避寒冷时,会在火炉旁边敲打作为取暖的方式。所以,敲火一词就从此传承下来,用于形容此种取暖的方式。
敲火的繁体字为「敲火」,字形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敲火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只是有些细节上有所不同。
1. 冬天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在火炉旁敲火取暖。
2. 爷爷告诉我小时候他们用火箱敲火取暖的情景。
1. 敲石火:使用火石敲击发出火花。
2. 敲门:用手或工具敲打门。
3. 敲击:用手指或工具发出敲击的声音。
1. 取暖:为了防止寒冷而使用火炉或其他设备。
2. 烤火:用火炉或篝火来加热或取暖。
不敲火:指不使用火炉或其他方式加热或取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