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灊岳的意思、灊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灊岳的解释

灊山 。即 天柱山 。古谓之南岳。 宋 苏轼 《东坡》诗之六:“我有同舍郎,官居在 灊岳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灊岳(Qián Yuè),又称灊山,是中国古代对今安徽省天柱山的特定称谓。该名称源自历史地理变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灊"(Qián)

    • 本义:古水名,指灊水(今称潜水),流经古庐江郡灊县境内。《说文解字》释为"水出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后指安徽境内河流。
    • 引申义:因水名衍生为地名,汉代设"灊县"(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属庐江郡 。
  2. "岳"(Yuè)

    • 本义:特指五岳或高大山峦。《尔雅·释山》载:"山大而高曰崧,山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岳 者,高峻之主也。"

合称"灊岳":即灊地之山岳,专指今安徽天柱山。


二、历史地理沿革

  1. 汉代起源

    灊山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庐江郡灊县,天柱山在南。"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曾登临灊山祭祀,封其为"南岳"(隋唐后南岳改为衡山)。

  2. 名称演变

    • 南北朝《水经注》载:"灊水出霍山县,迳灊县故城……灊山即天柱山。"
    • 隋唐时因避讳(如隋文帝父名杨忠),"灊"渐改称"潜",山名演变为"潜山"或"天柱山"。

三、文化地位与引用

  1. 道教圣地

    灊岳被道教列为"第十四洞天"(司玄洞天)。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载:"灊山司玄洞天,周回八十里。"

  2. 文学意象

    李白《江上望皖公山》诗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其中"皖公山"即灊岳别称,凸显其峻秀风貌 。


四、现代对应与权威考据


"灊岳"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对天柱山的古称,得名于古灊水及灊县地域,曾为帝王封禅之所和道教洞天。其名承载历史地理变迁,见证中华山岳文化的演变。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道藏》本)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灊岳”是一个古代地理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读音与结构

基本词义

“灊岳”指天柱山(今安徽省潜山市境内),古时曾被称为南岳。
需注意:现今“南岳”一般指湖南衡山,但汉武帝时期曾封天柱山为南岳,隋唐后南岳才改为衡山。

文学引用

该词多见于宋代诗词,例如:

  1. 苏轼《东坡》诗:“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2. 晁说之《和胡少汲游山》:“家住灊岳云,赋此小山狖。”
  3. 韩淲《呈晁元默》:“步转高寒灊岳耸,眼明横绝大江流。”

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天柱山的历史文化,可参考古籍《汉书·地理志》或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拌唇撅嘴抱弄鞭辟近里编造波浪鼓不改其乐不挠不折苍民传素鹾簋奠羞度脱福业狗偷鼠窃国客禾易滑台祸罚检闲担挢祭号金丹换骨进货酒殽君公醵饮宽贳髡奴困惾楛菀冷眼旁观力敌势均镂心卵育没底坑梦枕闷昏门梱明密迷中宁平轻冶起早摸黑散贱瑟瑟缩缩煞绳升俪视如寇仇疏凝舒释松道素木牀踏牀逃遯煨尘伪作瓮声瓮气闻説诬指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