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塞不通。《素問·脈解篇》:“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漢 王充 《論衡·祀義》:“凡能歆者,口鼻通也。使鼻鼽不通,口鉗不開,則不能歆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下·鼻》:“鼻鼽,流清涕,是腦受風寒,包熱在内。”
鼻鼽(qiú)是中醫術語,指以反複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對應西醫的過敏性鼻炎。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最早記載于《素問·脈解篇》,金代《劉河間醫學六書》進一步描述為“鼻出清涕”,明代後逐漸完善辨證論治體系。
提示:若症狀持續,建議就醫明确過敏原并制定個體化方案。可通過等權威來源獲取更多信息。
“鼻鼽”是指鼻子不通暢,發音不清晰的情況。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字是“鼻”(bí),由“⼻”部首和“⽂”部首組成,筆畫數為4;第二個字是“鼽”(nì),由“⼻”部首和兩個“⿺中”組成,筆畫數為10。
段落2:詞語來源和繁體字“鼻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繁體字中,“鼻”字的形狀為“鼻”(bí);而“鼽”字的形狀為“鼽”(nì)。
段落3: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鼻”字的變體有許多種類,可以通過這些變體來了解古代字的演變。關于“鼽”字,在古代并沒有太多相關的資料。
例句:他感冒了,鼻鼽得不行。
段落4: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鼻塞、鼻涕、鼻炎、鼻梁。
近義詞:鼻塞、呼吸困難。
反義詞:通暢、流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