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浅末的意思、浅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浅末的解释

肤浅;短浅。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容》:“其羞浅末华虚而贵敦厚忠信也。”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臣又闻人主纳远大之谋,久而成王道;纳浅末之议,久而成乱政。”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致功浅末之务,非为文之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浅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构词语素及历史文献用例进行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对"浅"的释义,该字本义指"水不深",引申为"程度不深、不深厚",如《庄子·逍遥游》"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即用其本义。而"末"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木上曰末",指树梢部分,后衍生出"微小""非根本"等引申义,如《论语·子张》"抑末也,本之则无"即用其引申义。

二字组合成"浅末",在古汉语中多指事物的表面状态或非本质属性。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续录》中记载:"观物不可止于浅末,当究其精微",此处"浅末"与"精微"形成反义对举,强调事物的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之别。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注《说文》时亦用"浅末之见"形容未达根本的认知状态。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常见于学术论著对表面现象的批判性表述,如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曾指出:"词汇研究若仅停留于浅末层次,则难窥语言发展之堂奥"。需要注意的是,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多保留在特定专业领域或仿古表达中。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浅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ǎn mò,其核心含义指“肤浅、短浅”,常用于形容见解、谋略或事物的深度不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浅末”由“浅”(表面、不深)和“末”(末端、微小)组合而成,强调缺乏深刻性或长远性。例如:


二、古籍中的使用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体现其历史用法:

  1.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容》提到“羞浅末华虚”,批评浮夸不实的风气;
  2. 宋代范仲淹在奏疏中对比“远大之谋”与“浅末之议”,强调治国需深谋远虑;
  3. 清代方东树批评专注于“浅末之务”,主张为文应注重根本。

三、近义词与相关词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如评价观点、策略或文学作品的深度不足,需注意语境正式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春秋繁露》《范文正公集》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嚏白芝必然不宿插条叱詈纯熟初写黄庭摧悴大连躭思觝突对得起访闻纺砖感说羹藜唅糗官办顾惮骇惶合镜讙呶绘声绘形混合面茧税酒肉兄弟俊杰开挖来龙儿乐岂梁上君子鲁巵麻杖木杵鸟男女千里月清晏穷余孺子三门干部上地蛇灰蚓线市娼实地熟练工人说雨谈云疏逖酥乳弢迹讨诵条牒佻儇伪蔽委怀危剧卧佛寺详定官湘鱼下午谢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