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枷鎖的意思、枷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枷鎖的解釋

[yoke;shackles] 舊時的兩種刑具。比喻所受的壓迫和束縛

詳細解釋

(1).亦作“ 枷鏁 ”。枷和鎖。舊時拘系犯人的兩種刑具。《隋書·東夷傳·流求國》:“犯罪皆斷於鳥了帥……獄無枷鎖,唯用繩縛。”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三:“醉後高歌,無障無礙,當時若見閻王,任他枷鏁杻械。”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三折:“到官司,問甚麼。取了招,帶枷鎖。” 劉大白 《舊夢》詩十二:“監獄裡的生活,枷鎖下的身軀,漸近于自由,隻有這一條路。”

(2).謂帶上枷鎖。《北史·循吏傳·王伽》:“時制,流人并枷鎖傳送…… 伽 曰:‘汝等雖犯憲法,枷鎖亦大辛苦,吾欲與汝等脫去。’”

(3).比喻所受的壓迫和束縛。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清高門戶》:“吾已脫去利名枷鎖,開清高門戶。” 蕭三 《我擡起我的頭》詩:“我們共同高歌:誓将枷鎖錘破,收複錦繡山河!” 徐遲 《牡丹》七:“她要粉碎那精神的枷鎖,徹底地從那奴隸生活中解放出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枷鎖”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名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本義溯源

    “枷”指古代木質頸刑具,“鎖”指金屬鎖鍊,二者均為束縛犯人的刑具。《漢語大詞典》指出,枷鎖作為實物最早見于商周時期,例如《周禮·秋官》記載“掌囚”職責時提到“桎梏而坐諸嘉石”,其中“桎”即早期枷具雛形。

  2. 比喻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抽象概念,比喻壓迫性、強制性的精神或制度約束。《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其為“束縛人的事物”,如封建禮教枷鎖、思想枷鎖等。此用法在文學作品中常見,如魯迅《呐喊》中“打破傳統倫理的枷鎖”即典型範例。

  3. 文化内涵演變

    據《中國社會風俗史》考證,枷鎖從單純刑具逐漸發展為權力符號,明清時期衍生出“站枷”等變體刑具,其象征意義超越物理束縛,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具象化表達。此類文化意象至今仍存在于“掙脫枷鎖”“精神枷鎖”等固定短語中。

網絡擴展解釋

“枷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舊時兩種刑具:木枷(套在頸部的木質器械)和鎖鍊(金屬束縛工具),用于拘押犯人。現多比喻精神或物質上的壓迫與束縛,如“掙脫封建枷鎖”。


二、詞源與出處

  1. 曆史背景
    最早見于《隋書·東夷傳·流求國》:“獄無枷鎖,唯用繩縛。”,說明隋朝時已有相關刑具。
  2. 構詞解析
    “枷”為形聲字,從木、加聲,本義為農具“連枷”,後衍生為刑具;“鎖”指金屬鍊條,二者組合強調雙重束縛。

三、比喻義與用法

  1. 象征壓迫
    常用于描述封建制度、傳統觀念等對個體的壓制,如徐遲《牡丹》中“粉碎精神枷鎖”。
  2. 近義詞
    桎梏、鐐铐、束縛(多用于抽象層面)。

四、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辭海》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好合拜揖表文避慊碧絨絨筆政不隨和猜擾巢笙成交吃得準待好單外凍瘃獨角戲飛變馮式蜂台風言俏語棼橹宮怨桂圓禾擔鶴山翁黃檀糊突桶夾棍見镪交執荊扉勁質急人之難九功舞抉剔拒塞闶阆客疾匡當淩脅面脂渺沔鬧頭澎渀千丈柳起面遒躁确立髯胡食荼卧棘書觀梭服蘇軟讨擊調羹跳貓子帖息吳人無術縣傳銷殄